《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印度佛教历史综论 >>

《末田地与付法传承》

分享到:

   末田地,又作摩田提,为梵文Madhyantika的音译,他是罽宾佛教的开创者,也是北印度佛教和有部的早期大师,因此在印度佛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许多史料中,他被列为持法者之一,在阿难之后,商那和修之前,但也有些史传把他列为旁传,未计入付法传承之中,然对他的地位和贡献并无异议。
   在绝大多数史传中,末田地被视为阿难的弟子,为佛灭后百年时化导罽宾的大师,然而也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明,在阿育王时代有一比丘名末田地,他是阿育王派出的传教长老之一,而且他是被派往罽宾、键陀罗一带传教的,如此一来,末田地的时代、世次便成了大问题。
   根据以往的传说,末田地是阿难的大弟子,而且是阿难于恒河中流入灭前最后收下的弟子,又佛有悬记,记末田地将于佛灭百年后在罽宾传播佛教。如此则末田地为罽宾佛教的创始者并无疑问。然则末田地究竟为何时人就不易说清。
   诸书记载是相互矛盾的,既言末田地是阿难最后弟子,为河中五百仙人首领,又载佛记其于佛灭百年后始化罽宾,更说末田地与阿育王同时。如此一来,就可能有两个末田地,一是为阿难弟子之末田地,一是与阿育王同时之末田地。然问题在于究竟始化罽宾末田地是佛灭二百年时与阿育王同时之末田地,还是阿难的弟子末田地,亦或两个末田地就是一人。如果阿难的弟子末田地就是阿育王时代的末田地,则其寿命当在二百年以上,这种可能性即便不能完全排除,也是微乎其微。如果有前后两个末田地,二人的名字、事迹又十分相近,这种巧合实是罕见。
   在《舍利弗问经》、《阿育王经》等多种史料中,末田地不仅是阿难的大弟子,而且还是付法传承中的一代,他甚至被排在商那和修之前,成了商那和修的大师兄,二人的关系有类迦叶与阿难的关系。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也说迦湿弥罗师认为末田地先于商那和修在中印度护持教法十五年,因此也应该计入付法传承之中。果然如此,则末田地的寿命还要长些,他须活到二百五十岁以上才能到阿育王传教时代。
   前后两个末田地的假设也难以成立,因为阿育王派出的长老都是到尚无佛法的地方进行传教,如果一百年前已经有一位末田地在罽宾开创了佛教,则罽宾早已成为佛教圣地,第二位末田地前去的意义就不大了。从《善见毗婆沙》卷二的记载来看,阿育王时的末田地与前一位末田地一样,也是从教化龙王开始,即他同样是从头做起,这种可能性其实是不存在的,因此末田地只有一个,始创罽宾佛教者也只有一个大师。
   值得注意的是,提到与阿育王同时的末田地的只有南传《善见毗婆沙》,在北传的所有资料中,都没有提到末田地与阿育王有何关联,那么是不是南传资料出于误传,将末田地的时代拖后至阿育王时呢?《善见毗婆沙》卷二两处提到末田地,一是在为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受戒时,“推目 连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婆为阿阇黎,授十戒,大德末阐提(末田地)为阿阇黎,与具足戒。是时摩哂陀年满二十,即受具足戒”,二是在阿育王派遣诸大德分化四方时,派末田地等五人往化键陀罗、罽宾,末田地于罽宾化龙王,开辟佛教。《善见毗婆沙》保留了比较原始的记载,其对南传律学世系、阿育王时代等记述详实,颇为后世治佛史者所重,如果当时并不存在末田地其人,是不会杜撰这一故事的,而且这一故事的创作对于南传佛教并无意义。  
   如果说南传记载不误,那么只能说是北传之说有问题了,即末田地的时代不会有那么早。北传资料本身也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诸书皆云末田地为阿难弟子,那么末田地何时师事阿难呢?据较早的提及阿难化末田地因缘的资料如《阿育王传》、《阿育王经》等记载,阿难欲于恒河中流入般涅槃,大地出现六种震动,时雪山有五百仙人感斯异相,知是阿难意欲离世,于是飞空往诣其所,哀求出家,阿难以神通力,在河中化一小岛,以使诸人安身,并于一个时辰内令五百仙人得罗汉果,其五百仙人之首领不忍见师灭度,便欲效法释迦牟尼之最后弟子,先师入灭,阿难止之,道是佛记其于佛灭百年之后,于罽宾国宣化教法,不可舍身,于是仙人首领末田地便依师教,后于罽宾传法。
   这一传说有不少疑点,一是阿难临入灭时,却收了五百弟子,这种可能性实在不大,这有可能是佛入灭前化一婆罗门为弟子的故事的翻版,就连佛也只在临终前收了一个最后弟子,阿难却收了五百人,实是令人难以置信。阿难临终收末田地等五百弟子的故事带有过多的神话色彩,有可能是后人的附会,与印度本土的其他传说相距甚远。《法显传》卷三〖五河合口〗条云:
   从此东行四由延,至五河合口。阿难从摩竭国向毗舍离,欲般涅槃,诸天告阿阇世王,阿阇世王即自严驾,将士众追到河上。毗舍离诸梨车闻阿难来,亦复来迎,俱到河上。阿难思惟:“前则阿阇世王致恨,还则梨车复怨。”则于河中央入火光三昧,烧身而般泥洹。分身作二分,一分在一岸边。于是二王各得半身舍利,还归起塔。
   《大唐西域记》卷七亦载“阿难分身寂灭传说”,内容与法显所记基本相同。阿难的本意是到毗舍离国入灭,然而摩揭陀国阿阇世王情恋不舍,这使阿难陷入了矛盾之中,为了不使两国为此兴兵,阿难只好临时决定,于河中舟上入灭,使两家等分舍利。非常明显,河中入灭是阿难的仓促决定,不可能为他人得知,末田地率五百仙人有感而至是不大可能的,在等于是前后夹击的窘迫处境中阿难是没有机会从容地度脱五百仙人的。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法显的记载,还是玄奘的闻说,都没有阿难临终收下五百弟子的影子。因此不论是从情理上还是记载上,阿难入灭前收下末田地等五百弟子之说都是不大可信的,只能理解成后人的添加。
   二是似乎五百人都名为末田地,因为梵文原意为中际,因其于河中得道,故名末田地迦(水中),又称由于其于日中即中午时得道,故又名末田地那(日中),有的资料便称为首者名为摩诃(大)末田地,编造之迹太露。
   三是有说五百仙人得道之后,不忍见亲教师入灭,便先其灭度,“咸悉俱时入般涅槃”(1),末田地(大末田地)亦欲入灭,却为阿难所止。末田地显然是不能入灭的,否则就没了下文,而他的部属是否入灭了,诸书似乎说他们已经入灭了,而后来末田地至罽宾时却有五百罗汉为眷属,这五百罗汉应当就是他原来的部属。末田地及其部属是否先阿难入灭就成了问题,若效法佛最后弟子,就应当先灭,若按后来传法需要,就不当入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