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楼氏宗谱中的弘一大师贝山之行

分享到:
【内容提要】弘一大师于1920年夏曾在富阳新城(今新登)贝山闭关。以往,有关弘一大师本次闭关的史料不详,而《东安楼氏宗谱》的发现,为研究者研究弘一的贝山之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进而也引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鸿梁.我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A].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六辑)[Z].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 弘一大师.致刘质平信[A].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 蔡冠洛.大师将赴新城摄影题记[A].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Z].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4] 弘一大师.致夏丐尊信[A].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全集(第八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 弘一大师.书南无阿弥陀佛洪名题记[A].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全集(第七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6] 弘一大师.佛说无常经序(第七卷)[A].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全集(第七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7] 弘一大师.书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菩萨戒跋尾[A].弘一大师.弘一大师全集(第七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8] 弘一大师.大乘戒经十善业道经题记[A].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Z].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弘一大师(李叔同)曾于1919年住杭州玉泉清涟寺(俗称玉泉寺)。清涟寺以玉泉闻名,有著名的鱼乐园,为观鱼胜地。民国前期,秋雁《武林记游》曰:“寺中右院为龙王祠,前临流泉,名‘玉泉’……蓄鱼极多,五色缤纷。临池设槛置座,寺僧煎茶款客,并备面包,供客投饵……”清涟寺今已不存。由于清涟寺位于观鱼游览之地,寺院环境相对比较嘈杂。弘一大师对此曾有过评说。他的学生李鸿梁在《我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写道:“1919年,我到玉泉去看法师,房子很好,可惜闹一点,走廊如同街道,游客络绎不绝,但法师的房门开着,静坐着在看书,我站在他的桌旁约有五分钟之久,他才抬起头来。法师说,这地方很不好,常常有人来找他,所以不久仍想回虎跑去。”[1]除了游人多外,弘一大师在清涟寺时,前往探望的旧友确实不少。朋友是好意,但客观上却影响了弘一大师的静修。也许,这正是弘一大师未在清涟寺久住的一个原因。不过弘一大师并未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不久想回虎跑去”,而是去了贝山。
   1920年农历六月,弘一大师自杭州登轮船沿江而上赴新城(今新登)贝山闭关。关于此事,以往史料虽有记述,但不甚详尽。而数年前,富阳陈华林先生发现《东安楼氏宗谱》,(注:《东安楼氏宗谱》为楼秋宾1948年2月所编,由富阳陈华林先生首先发现。1999年,陈华林先生在新登官山村楼樟玉先生家中找到此谱。此前,笔者曾获得陈华林先生提供的《东安楼氏宗谱》部分复印件。陈华林先生在2001年《富阳书艺》(总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弘一法师新登北山卓锡记》的文章,对发现《东安楼氏宗谱》的情况有详细的介绍。)为研究者研究弘一的贝山之行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进而也引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贝山,即北山,又名贝多山,俗称官山,位于浙江富阳新登镇官山村。《东安楼氏宗谱》由楼秋宾编于1948年2月。对于贝山(北山),《东安楼氏宗谱》是这样介绍的:
   北山高约三百丈(海拔620米),青峰险峻,西与富阳交界,上有龙池,旱年祈祷有应,池旁小径似空中,行其上隆隆作声。旁有棋石,耸然峙立,面平坦,相传仙人奕棋所。登高远望,可望钱江,舟楫往返隐约可见。下有幽谷,深不见底,投以石铿然有声。有泉出山腰,泉香而醴,产茶特佳,景美惜无人工点缀。
   这一景美而“惜无人工点缀”的贝山,1920年终于迎来了弘一大师的“人文”点缀。弘一大师选择贝山作为他的闭关之地,与他的学生,《东安楼氏宗谱》的编者新登人楼秋宾有关。有关此事,《东安楼氏宗谱》有详尽记载。
   据《东安楼氏宗谱》记载,楼秋宾原为弘一大师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时的学生。弘一大师于1919年底1920年初居杭州玉泉寺时,已在杭州任教的楼秋宾经常到寺中探望。一天,楼秋宾接到弘一大师的明信片,说“有要事相嘱,于假日往商。”谱中记曰:“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天,一大早就前往玉泉寺,此时法师已候于门前,相见入室后,即垂询新登北山灵济寺情形,并有意禅隐其处。”当时楼秋宾问老师:“何以知有此山?”大师笑曰:“汝忘之乎?某年某日不尝为文,曾述此山情形?故神往久矣。”原来楼秋宾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曾写过一篇作文。《东安楼氏宗谱》是这样记载的:“尝命同学各将家乡情形记叙一文,予新登人也,乃以距家五里之北山灵济寺约略记入,私意以为师之用意重在练习文字,讵意竟成后入山修静之预契。”人间因缘往往如此。另据清道光《新登县志》第三册卷八《坛庙寺观》载:“上有灵济寺,为宋咸淳七年(1271年),县令陈君宝请予朝赐庙额,明嘉靖邑人陈策重建。”
   弘一大师有法侣弘伞法师(出家前名程中和),《东安楼氏宗谱》对他亦有记载:“乃为引见其静侣,彼时犹在缁素,故以居士称之。居士程姓,名中和,字毓灵,皖人,曾任高级军职,为二次革命健将,勋功卓著。吾二人南北,性豪爽、重道义,雍然有古君子风遂,与共商上北山事宜。”弘一大师赴贝山之前,曾请程中和先往实地考察:“家父商在,闻之弘一法师要来灵济寺闭关,极表欢迎。程居士上新登北山看了灵济寺地形后回杭,将北山灵济寺绘成图,经弘一法师审定了修理方案。楼秋宾即函禀家父,雇工修理房屋,并由程居士亲莅主持。到暑假回故里,所修房屋已焕然一新,程居士亦于此时赴杭剃度,迎弘一法师上北山灵济寺。”这些记载,除了部分细节外均与以往史料吻合。(注:《东安楼氏宗谱》谱中所记当为事后追忆。事实上,当弘一大师抵达贝山时,所筑房舍并未完全竣工。理由是弘一大师在1920年的《佛说无常经序》(见林子青编《弘一法师年谱》,第144页,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中说:“是岁七月初二日,大慈弘一沙门演音,撰于新城贝多山中。时将筑室掩关,鸠工伐木。先夕诵无常经,是日草此叙文,求消罪业。”)弘一大师于1920年农历三月廿八日在给刘质平的信中就写道:“居沪五日,滥膺恭敬供养,惭恧。新城工匠近皆耕植迫忙。寺舍能修理速就与否?未能决定。城内湿热多蚊,拟于初一日暂移居玉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