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大智度论》中的蜫勒与毗昙(2)

分享到:


     二、《蜫勒》的作者

   关于“蜫勒”的作者及源流,以及它与毗昙的关系,我们并不是十分清楚,目前可资利用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智度论》的记载。可惜的是该论的梵文本不存于世,又没有藏文译本,只有从现存材料出发,作一些合理的推测。《大智度论》载:
   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蜫勒(蜫勒,秦言箧藏)。乃至今行于南天竺,皆是广解佛语故。(注:T25•p70a。)[12]
   蜫勒有三百二十万言,佛在世时大迦栴延之所造。佛灭度后人寿转减,忆识力少不能广诵,诸得道人撰为在十八万四千言。(注:T25•p192b。)[13]
   这里透露了几个信息:蜫勒的作者为摩诃迦旃延(Mahqkqtyqyana),其内容为对佛语的解释,原本有十万颂,后来流传的写本有一万二千颂,约为原本的十分之一。现在(从上下文推断,应指的是龙树写作此论的时候,龙树的年代,一般定为公元二、三世纪)还流行于南天竺。摩诃迦旃延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因善解法义,被称之为“论议第一”。《分别功德论》记载了他造论的经过:
   迦旃延所以称善分别义者,将欲撰法,心中惟曰:“人间愤闹精思不专。”故隐地中七日,撰集大法。已讫呈佛。称曰:“善哉!”圣所印可,以为一藏。此又微妙,降伏外道,故称第一。(注:T25•p32a。)[14]
   迦旃延对佛说法的解释,经常得到佛陀的首肯与称赞,据《中阿含经》云:
   尊者大迦旃延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所以者何?谓师为弟子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如迦旃延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注:《中阿含经》卷28(T1•p604c)。)[15]

     三、优波提舍、蜫勒与毗昙

   在佛陀的十二分教中,有论议这一项,迦旃延既被称为“论议第一”,想来是对这一部分有特殊的贡献。论议亦叫优波提舍(Upadela),关于优波提舍的内涵和外延,佛教论书中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先看《大智度论》:
   论议经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谛,何等是四?所谓四圣谛,何等是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谛,是名论议。何等为苦圣谛?所谓生苦等八种苦,何等是生苦?所谓诸众生各各生处是中受苦。如是等问答广解其义。是名优波提舍……复次佛所说论议经,及摩诃迦栴延所解修多罗。乃至像法凡夫人如法说者,亦名优波提舍。(注:T25•p308a-b。)[16]
   优波提舍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佛语的解释;其二是对佛语的敷演和深化,这种敷演和深化有一定的体例。就它与佛经的关系而言,佛经的作用是使我们“知其然”,优波提舍的作用是使我们“知其所以然”(注:这里所指的佛经主要指小乘经典而言,具体指四部阿含,尤其是其中的偈颂部分。)[17]。古代印度对经典的传承一般采取口耳相传的模式,佛教也不例外。口传的方式限定了经典的规模不能过大,使用偈颂体是比较合适的体裁。偈颂体便于背诵,但其短小精悍的方式亦带来了理解的困难,优波提舍也就成了解经的一种方法。就其外延来说,优波提舍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佛陀本人对经的阐释(注:《大般涅槃经》:“何等名为优波提舍经?如佛世尊所说诸经,若作议论,分别广说,辨其相貌,是名优波提舍经。”(T12•P452a))[18],这种阐释一般也比较简略;二是迦旃延对佛说的解释,这也就是我们讨论的蜫勒(注:《成实论》:“忧波提舍者,摩诃迦澂延等诸大智人广解佛语。有人不信,谓非佛说。佛为是故,说有论经。经有论故,义则易解。”(T32•p245b))[19];三是其它人依照迦旃延的释经体例对佛说的解释,其中包括毗昙(注:在这个意义上,蜫勒是否可以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是把蜫勒当成共名使用,迦旃延对佛说的解释体例,称为蜫勒,遵循迦旃延释经体例的论书也可称之蜫勒;二是把蜫勒当成专名使用,特指迦旃延所造的一部论书,以《蜫勒》命名。遵循这一思路,在文章中,我用蜫勒指代迦旃延对佛说的解释体例,而用《蜫勒》指代迦旃延所造论书。)[20]。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载:
   论议云何?谓诸经中,决判默说、大说等教。又如佛一时略说经已,便入静室宴默多时。诸大声闻共集一处,各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注:T27•p660b。)[21]
   印顺法师认为“决判默说、大说等教”的文义不明(注: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正闻出版社,台湾,1994年,第617页。)[22],我猜想是佛陀对自己以前对某一(类)事情的处理方式的开示(当时佛陀只是处理了而未发表任何言论,因种种因缘佛陀又加以语言上的解说,称为决判默说),以及佛陀对自己所说甚深法义的再次解释(称为决判大说)。又,这里的论议似乎带有动词的意味,指佛陀弟子们对导师说法的讨论。相较而言,《大智度论》的说法更为清楚。
   从上面的分析得知,蜫勒包含于优波提舍中,它对内解释佛语,对外可以“降伏外道”(注:T25•p192b。)[23],《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载:
   何以故,名摩诃鏂波提舍?答:“大清白说,圣人圣人(此处第二个圣人可能为衍文)所说依法故,不违法相故,弟子无畏故,断伏非法故,摄受正法故,名摩诃鏂波提舍。与上相违,名迦卢鏂波提舍。(注:T23•p598a。)[24]
   迦旃延对佛语的解释(蜫勒),也称为毗昙,《分别功德论》云:
   阿毗昙者,大法也。所以言大者,四谛大慧诸法牙旗,断诸邪见无明洪痴,故曰大法也。亦名无比法。八智十慧无漏正见,越三界阂无与等者,故曰无比法也。迦旃延于撰集众经,抄撮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注:T25•p32a。)[25]
   这里所谈的毗昙,应该就是最早的九分毗昙。可能蜫勒的释经体例特别实用,由此别人亦加以采用以解释佛经,这就称之为毗昙,也即上面所说的优波提舍的第三个层面。《显扬圣教论》载:
   论议者,谓诸经所摄摩怛履迦,且如诸了义经皆名摩怛履迦,所谓如来自广分别诸法体相。又诸弟子已见圣迹,依自所证无倒显示诸法体相,亦名摩怛履迦。摩怛履迦亦名阿毗选磨……依此摩怛履迦所余解释诸经义者亦名邬波第铄。(注:T31•p538c-539a。)[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