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的名声和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真可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老太太遇到为难之事,脱口而出念道“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小孩子们也从《西游记》中知道,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到灾难无法对付时,孙悟空就驾起斤斗云到普陀山紫竹林中求助观音菩萨,只要观音菩萨出场就能逢凶化吉。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至今中外游人和香客如云,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一、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崛起在浙江东面波浪滔滔的大海中,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菱形小岛,面积为12.5平方公里。碧海环绕,小岛罗列,山海相连,风景奇特,古人云:“山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山。”
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滥觞于唐宋年间,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唐大中十二年(858年),日本僧人惠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铜像一尊,取道宁波渡海护送回国,出海不久就遇到了狂风大浪,想尽各种办法也无能前进。据神话传说,当时海面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惠锷和尚的去路,使得他百般无奈。惠锷恍然领悟:这一定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去日本吧!就合掌祈祷道:“如我国众生无缘见到菩萨,当在此处建立精舍。”祷毕,海面风平浪静,铁莲花也消失了。惠锷就把船停靠在岛边,上岸与当地居民说知此事,一同建起了观音寺,名之曰“不肯去观音院”。为了使观音菩萨在这里永久定居,还得从佛经中找到根据。据《华严经》中记载,“观自在菩萨在普陀洛迦山”说法。这里既是观音菩萨定居之地,所以就定名为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附近一个小岛便叫洛迦山。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道场,还有赖于皇帝的权威。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开始在普陀山正式建寺,赐名为“宝陀观音寺”。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赐“圆通宝殿”匾额,指定普陀山重点供奉观音菩萨,正式钦定这里为观音菩萨道场。元、明、清各个朝代,都曾对普陀山赏赐金银,进行修缮和扩建。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普陀山尚有大小寺院八十余所。这个海天佛国知名度很高,不仅誉满国内,而且名扬海外,尤其在东南亚佛教界和华侨中影响很大。
在普陀山众多的佛寺中,最著名的有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称为普陀三大禅寺。这里的风景点数以百计,其中有著名的“普陀十二景”。
普济寺坐落在灵鹫峰麓,它的前身就是“不肯去观音院”,为历史悠久的开山祖寺。这里是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寺中有十大殿、十七堂、十二楼、四轩,规模宏大。圆通殿为观音菩萨正殿,高达20余米,宽47米,黄墙琉璃瓦顶,显得气势非凡。殿内正中供奉高达8.8米的毗卢观音,周围端坐着观音三十二化身,造型精美,金碧辉煌。寺前的海印池,种植莲花和养鱼放生。池中建八角亭,东有永寿桥,西有瑶池桥,将池一分为三,景色古朴雅致。每到夏季,绿荷红莲相映,满池因之生彩。夜间到此,如遇风静天高,朗月影落池中,更是别有一种情趣。“莲池夜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欣赏莲池夜月,还有深层的佛教寓意。莲花破污泥而挺立,出污泥而不染,所以佛教以莲花来比喻“成佛”。观世音菩萨就像是证得佛性的莲花,在佛教中被认为是“莲花部主”,因此海印池也就和观音菩萨联系在一起了。寺院周围古木葱茏,这里水、桥、塔、林与古刹相互照应,融为一个完美的整体,构成这一开山祖寺的独特风貌。
从这里沿着大路上行,就可到达光熙峰下的法雨寺。法雨寺创建于明代万历八年(1580年),寺院依山凭险而建,层层逐渐升高,占地9300平方米,殿堂楼阁整齐完美,四周古木参天,环境极为幽静,漫步进入山门,宛如来到天宫。寺内有著名的九龙殿,是从南京明朝故宫拆迁来改建的。殿宇巧构宏制,顶上穹隆呈拱圆形,上面正中盘有苍龙,下面悬挂一个珠球,四周悬着八根椽子,上各雕以昂首舞爪的蟠龙,构成九龙争珠之状。这样的殿顶造型设计,真可说匠心独运,为世所罕见,堪称为一绝。寺前有青玉涧和海会桥,置身此间可观赏海景。
沿着山路拾级而上,登一千多级石阶,爬上了佛顶山,前面就是慧济寺。寺院掩映于丛林之中,四周可览碧海,时有云雾缭绕,景色秀丽清幽,给人以身临佛国之感。寺内外多古木异卉,特别是一株普陀鹅耳枥树,这一极珍贵的观赏树木,为世界上稀有的树种,被称为普陀山的一宝,受到了精心的重点保护。寺下面的云扶石上刻有“海天佛国”四字,点出了普陀山的特色。寺东南为白华顶,是普陀山的最高处,登临此处,可鸟瞰全山,能极目海天,景色变幻无穷,“华顶云涛”也是普陀一景。1916年8月25日,孙中山游普陀山,曾在这里看到了“海市蜃楼”,为这一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写了《游普陀山志奇》,其中记述了他的所见。这篇游记上盖有孙中山的“月白风清”印章,至今仍珍藏在普陀山文物馆里。
普陀山四面环海,东南面多海岛奇观。“千步金沙”,位于普陀山东海岸,因其长度约为千步而得名,实际长1500米,宽约百米,是普陀山最大的一处沙滩。它平坦、柔软,沙粒极细,不沾人脚,宛如宽阔的大金毯,人们赞赏它“黄如金屑软如苔”。碧海金沙,展示出海岛的秀美。千步沙、百步沙和金沙,不仅是观景听潮的好地方,而且又是最理想的游泳场。夏天,跃入这里的大海之中,身心与佛海渐渐交融,定能使肉体与精神都得到净化。
普陀山多洞穴,沿海岸边有洞景奇观十七处。潮音洞高达7米,宽约5米,日夜吞吐海潮巨浪,声如雷霆轰鸣。人不能进入此洞,洞上围着石栏,只能凭栏俯视,洞内岩石犬牙交错,奇险之状清楚可见。当海浪涌入洞穴,浪石相击,忽吞忽吐,势如蛟龙腾跃,令人惊心动魄。梵音洞也很著名,洞高达十多米,两侧崖壁如门,岩台峭峻,洞穴幽深,曲折通海。海潮汹涌入洞,声如虎啸龙吟,使人为之悚然。潮音洞和梵音洞同为听潮胜处,“两洞潮音”是普陀著名景观。朝阳洞位于海岛东面岬角之巅,洞口向着东方海面。每当旭日东升,最先映照洞中,为观日出最理想的地方。“朝阳涌日”,也是“普陀十二景”之一。这里观日出与高山不同,“万顷潮光涌日光,天吴送景出扶桑”,每当红日被潮水涌出的一刹那,是大海的色彩和光芒最丰富最绮丽的时刻,这情景一般人是很难得见到的。
“海天佛国”,用来形容普陀山真是再确切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