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普陀山中谒观音(2)

分享到:


     二、观音——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中国神州大地上,佛教众神中观音是最受欢迎的,她给人们以亲切和慈善之感。不仅许多寺庙里供奉观音菩萨像,而且观音菩萨像还深入到不少人家中。一些人家既把观音作为菩萨顶礼膜拜,又把她视为艺术品欣赏。千百年来,观音成了艺术家表现的对象。历代创造出了不知多少观音的石雕、泥塑,其中有的已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历代画家创作的观音像也很多,不少出自名家之手,不乏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传世名作。
   你看:她多美,秀丽、端庄,文静、娴雅,人们把最美的女人比作观音。她慈悲为怀,关心人间的疾苦,深谙人们的种种心理,真是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她佛法无边,能使人们逢凶化吉,满足人们的需求,救人脱离苦海之中。从观音菩萨身上,我们看到了宗教信仰与审美理想的融合。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能“观察”到“世上”的一切“音信”。据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以大慈大悲为德性。所谓“大慈大悲”有佛门的特定含义:“慈”,是爱护众生,给予众生以欢乐;“悲”,是怜悯众生,为他们祛除各种苦难。《法华经•普门品》中说,遇难者只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所以称“观世音”。观世音菩萨还主张“随类化度”,也就是说不分贵贱贤愚,对一切众生的苦难都拯救,所以被尊称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据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为了教化和拯救众生,适应各种不同的人们和不同的情况,可以随机应变为种种化身。佛教徒根据观音有三十三身之说,塑造和绘制出三十三种观音像。我们在寺庙中常常见到的是圣观音,也可说是观音的标准像,头戴天冠,结跏趺坐,手中持莲花或结定印。此外,常见的还有:水月观音,作水中观月影之状;自在观音,一足盘膝,一足下垂,非常自在的样子。千手千眼观音,简称为千手观音,也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千手用以保护众生,千眼便于观照世间,都是大慈大悲的表现。观音菩萨两边站着童男童女,就是善财和龙女。这两位得力助手,各有非凡的来历,常常帮助观音菩萨,显示出佛法的神威。
   观世音菩萨传到中国后,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中国化,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愿望,更适应人们的审美理想。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所谓性别,可以随机应化。东晋以前,我国的观音造像几乎都是男性,以伟丈夫的形象出现。东晋以后,观音开始现身为女相,一度男女观音同时并存。到了隋唐时代,观音菩萨就都成了女身了。这时的观音形象,体态雍容,面貌秀丽,柳眉凤目,樱桃小嘴,鬟髻高耸,斜披天衣,身着罗裙,像是唐代典型的美女。从此以后,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确立了慈祥、典雅、俊秀的女性观音形象。这样的中国化,体现了中国人的观念,也表现出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在他们看来,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具有慈母般的胸怀,也应有女性的美,使人们更加感到亲切。同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男女之间的界限极为严格,妇女喜爱和供奉的观音,自然以女性为宜。
   我们在普陀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观音菩萨像。普济寺除正殿集三十三身观音于一堂外,后壁还有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的海岛群塑像,表现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佛经故事。法雨寺的后殿,供奉一座男身观音菩萨,这座观音坐像高达8.8米,显示出观音形象的多样性和发展演变,为别处所罕见。杨枝庵中的“杨枝观音碑”活现端庄秀丽的观音形象,她头戴珠冠,身穿锦袍,左手托净瓶,右手执杨枝,袒身跣足,神态飘逸。这一观音像原出自大画家阎立本之手,明代根据此画雕刻而成,被誉为普陀山的一宝。
   普陀山的许多自然景物都和观音菩萨联系着,与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融合在一起。普陀山东南有著名的紫竹林,观音菩萨常常住在紫竹林中。这里的岩石呈紫红色,上面还有竹叶状花纹,因而称为“紫竹石”。紫竹林南面有“观音跳”,石上有一状似足印的洼坑。传说观音菩萨从洛迦山跨海跳上普陀山,就曾在这巨石上落脚,所以至今留下这一足印。又有一说,把观音跳叫做“观音眺”,说是观音菩萨常站在这里眺望大海,足印是这样留下的。在海岛的西部,我们可看到著名的磐陀石,这里有两块巨石相垒如盘。下面一块巨石底阔上尖,上面一块巨石顶平底尖。上下两石相接处似接未接,看去仿佛摇摇欲坠,然而千百年来却安然无恙。上石高2.7米,体积达40立方米,有梯子可以登上去,上面常聚集二三十人,始终安稳如磐。此石被誉为“天下第一石”,站在这巨石之上,放眼环眺四周山海,真可谓洋洋大观。每当红日西沉之际,可以看到此石“犹带夕阳红”,“磐陀夕照”也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磐陀石相传为观音说法处,石上有“大士说法处”等题刻,也许会使你想象到观音大士端坐上面说法的情景。离磐陀石不远处,有二石形状酷似乌龟,约有十余平方米大,一龟匍匐岩顶回顾张望,一龟昂首引颈缘石而上。据传说,它们原是东海的龟丞相,受龙王的派遣,来这里听观音说法。因听得入神,久久不愿离去,经观音点化成石,就永远留在这里了,称为“二龟听法石”。在西天门下又有一巨石,上刻一大大的“心”字,字内可以容纳百余人,给人以心胸博大之感。传说观音菩萨曾在这里讲说《心经》,所以命名为“心字石”。
   以大慈大悲著称的观音菩萨,来中国后受到普遍的爱戴。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更成为审美理想的化身。普陀山这片“观音乐土”,长期以来香火兴旺,海内外的游人很多。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诞辰日,六月十九日是观音的得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的涅槃日,香客和游人络绎不绝,岛上香烟缭绕,钟磬之声阵阵,一派海天佛国的景象。

     三、海天佛国的体验

   历代人们都以登临海天佛国为幸事,一旦来到这里,难免伤今怀古,或赞美,或慨叹,各有各的体验。
   在浊浪滔滔的大海中,有这样一片优美的乐土,它给人们的感受最普遍的,是走出尘世到了极乐世界。宋代的王安石在《游洛迦山》中写道:“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表现出他对海天佛国的赞美,认为到此可以洗去尘世的污垢。那景观多么美丽,多么神秘,多么宜人!那种种灵异圣迹,多么令人神往!令人完全沉浸其中,回归自然,恢复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