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玄中寺非昙鸾建寺考(2)

分享到:

   以上足证,昙鸾出生于公元476年,正值玄中寺落成之年(承明元年,476年)。这就是说,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始建玄中寺时,昙鸾尚未出生,他不可能在未出生之前,就在交城石壁山主持建造玄中寺。因此,说玄中寺由净土宗祖师昙鸾创建,显然是不能成立的。由此推断,玄中寺千佛阁所藏唐长庆三年(823)《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文载:“时,大魏第六主孝文皇帝延兴二年(472),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其中“昙鸾祖师初建寺”的碑文内容显然是错误的。
   那么,昙鸾是否从小出家就在玄中寺研究传布净土法门呢?昙鸾是净土宗之祖师,但昙鸾初出家时并不在玄中寺,而且信奉的也并不是净土法门。据《续高僧传》载:“释昙鸾,雁门(今山西代州)人也。家近五台山”,闻其“神迹灵怪,时未志学,便往寻焉,备觌遗踪,心神欢悦,便即出家。”(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又万历《太原府志》载:“昙鸾大师,雁门人,十四岁游五台,观金刚窟,见征异,遂削发。”(注:(明)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太原府志》卷25《昙鸾传》,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以上足证,昙鸾十四岁,冲破父母阻拦,独自徒步上了五台山,寻找民间传说中的灵怪神迹,先后遍观五台胜迹,当观看完金刚窟后,毅然削发出家。昙鸾出家五台山时,玄中寺已经建成有14个年头了。
   昙鸾出家五台山时,并不信奉净土法门。他日夜不辍广读“内外经籍”,(注:(清)俞廉三纂修:《代州志》卷12《杂记》,清光绪八年(1882)《代山书院》刻本。)尤其喜爱研究《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与天竺大乘空宗学说,在佛门弟子中出类拔萃。当他读《大方等大集经》时,“恨其词义深密”,(注:(清)赵吉士修、武攀龙纂:《交城县志》卷8《人物门》23页。清康熙八年(1669)刻本。)一般佛徒难以领会开悟,决心为《大集经》作注。因日以继夜,过度疲劳,注解“文言过半,便感气疾,权停笔功”,(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便离开五台山“周行医疗,行至汾州秦陵故墟,入城东门上望青霄,忽见天门洞开,六欲皆位上下重复,历然齐覩,由斯疾愈,欲继前作,顾而言曰:‘命惟危脆不定其常’,”(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他深感人命危浅,死殁无常,便产生了先学长生不老的仙术,而后再研究佛法的浓厚思想。他听说江南隐士陶弘景研究仙术,“广博宏赡,海内宗重”,(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便决定往江南访道士陶弘景,以求仙术。
   昙鸾不顾旅途艰险,徒步跋涉,于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先抵达梁朝京都建康(今南京),乃向有司通名说:“北国虏僧昙鸾,故来奉谒。”(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时,梁朝官员疑其为奸细,经“推勘无有异词”,(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以事上奏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深知昙鸾对北方佛法研究精辟,乃说:“斯非觇国者,可引入重云殿”,(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请昙鸾宣讲北方佛法。当时,南朝、北朝佛教发展各有侧重,南朝偏重玄谈义理,北朝崇尚修行实践。昙鸾在重云殿为梁武帝及众臣宣讲四论及天竺大乘空宗学说,往往把自己的理解和思想也加了进去,立谈,“倾听万众”,(注:(明)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太原府志》卷25《昙鸾传》,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梁武帝与昙鸾往复辩难,昙鸾“一无错误”,(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梁武帝听得甚至忘了疲倦。第二天,又引昙鸾入太极殿,梁武帝降阶礼接问所由来,并以高官厚禄劝昙鸾留在建康传授北方的佛教,并帮助他治理国家。昙鸾回说:“欲学佛法,恨年命促灭,故来远造陶隐居,求诸仙术”。(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以为人治病,死后成仙,并未放弃研究北方佛学为理由谢绝了梁武帝的挽留。梁武帝看到金钱与官爵不能动其心,乃说:“此(指陶弘景)傲世遁隐者,比屡征不就,任往造之。”(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昙鸾随即致书通问,征得陶弘景同意,亲往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东南与金坛县交界之大茅山)访见隐居道士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南秣陵镇)人。他曾官拜南齐左卫殿中将军。南齐灭,入梁,便隐居大茅山。梁武帝萧衍多次礼聘,不出仕。但梁武帝有关朝廷大事,经常找陶弘景咨询,当时人称“山中宰相”。由于陶弘景着重研究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同时,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造诣。他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7卷,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另著有:《陶氏效验方》、《药总决》等医药名著,在南北朝时期名盛一时。所以,当时四方仰慕求学的人不绝于门,昙鸾仅是其中之一。
   陶弘景对昙鸾不远万里登门求学的精神,深受感动,“接对欣然”,(注:陈垣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便倾其所学,热心传授。又应昙鸾请求,授予《仙经》十卷,“用酬远意”。(注:陈垣著:《中国佛教史籍概论》,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
   昙鸾携带《仙经》,于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北归魏境,“欲往名山,依方修治。”(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行至洛阳,遍访寺院,广拜名僧,在白马寺逢北天竺高僧菩提流支。当时,菩提流支在洛阳正传授古印度新兴的大乘瑜伽学说的经典。对昙鸾来访,盛情款待,询问昙鸾为何到此?昙鸾如实讲了访道士陶弘景及其所授《仙经》十卷,并问菩提流支,“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菩提流支只信奉佛教,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仙术采取排斥态度,便唾地相斥,随手将《观无量寿经》授给昙鸾,并叮嘱道:“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也。”(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803页。1955年,中华书局出版。)菩提流支又将自己翻译天亲的《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名《往生净土论》)一卷赠给昙鸾。“鸾寻顶受,烧仙方,专弘净土。”(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803页。1955年,中华书局出版。)自行化他郡,流靡宏广,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对昙鸾很敬重,尊为“神鸾”,(注:(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6《昙鸾传》。)敕令住并州大寺(在晋祠东二里许),晚年移住汾州北山石壁玄中寺,聚徒蒸业,撰写《往生论注》,又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注:(唐)迦才撰:《净土论》。)和《略论安乐净土义》,从理论上和方法上对净土教义作了全面阐述,使净土宗成为一个成熟的教派。所以,昙鸾被尊为净土宗之祖师。汤用彤先生说:“北方大弘净土念佛之业者,实为北魏之昙鸾。其影响颇大,故常推为净土教之初祖。”(注: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803页。1955年,中华书局出版。)昙鸾于东魏兴和四年(542)因疾卒于平遥山寺,享年67岁。敕令葬于汾西泰陵文谷,营建砖塔,并为立碑纪其事。南朝梁武帝萧衍常顾侍臣说:“北方鸾法师、达禅师,肉身菩萨也。”(注:《续高僧传》卷16《僧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