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历史 >> 中国佛教历史综论 >>

从敦煌文献看道信禅法

分享到:

   佛法东流中土,为求得生存与发展,不得不适应中国旧有的文化传统,并与之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佛教,而这种佛教在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偏离了印度原始佛教的特性。印度佛教不太注意引导众生的修行,而中国佛教则相反,往往通过建立宗派以扩充自己的势力,于隋唐五代形成了多种宗派,其中,以禅宗的历史发展脉络最为清晰,从印度禅宗诸祖到菩提达摩入华传法,及其以后的诸祖都比较清楚,敦煌文献也多有记载。达摩入华前中原流行的禅法基本上是小乘禅法。达摩入华带来了大乘禅法,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加快,禅宗也迅速地实现了中国化的进程。其中,禅宗四祖道信(580~651)就在这一过程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禅宗重《楞伽经》。最初的楞伽师修头陀行,都遵守一种严格的戒律。头陀行共有十二种戒,其中特别规定不许在一地久留,以免产生留恋,所以他们是居无定所的。尽管他们也都随方传教,却不能形成一种团体。这种状况到道信时才发生了巨变。他先在庐山大林寺住了十年,后又在黄梅双林寺定居了三十年,并且“聚徒五百人”,这就与楞伽师的做法完全不同了。1具有明显的中国佛教特色。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与其它教派不同,没有任何像《法华经》、《大日经》、《阿弥陀经》之类的权威性经典。2这种“不立文字”的传统在道信身上即有所反映,观其一生,著述甚少。据《楞伽师资记》载,道信著有《菩萨戒法》和《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前者讲授受菩萨戒的要领,惜早已失传;后者原书也佚,但主要内容幸被保存于其四传弟子净觉所撰《楞伽师资记》(敦煌遗书S.2054和P.3436)中3,主要讲述“诸佛心第一”、“一行三昧”、“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守一”和“看心”等内容。

  综观道信禅的诸法门,归根到底可归于“心”与“佛”上。佛存在于心中。人心具有清净和薰染两重性。只要不使人本来清净的心受到薰染(即追逐名利及诸杂念),正常的心即具备了佛性,亦即当身是佛,当即是佛。真正使清净心不产生诸杂念非为易事,身处五浊娑婆世界,七情六欲俱全,要想使原本清净佛性常现,不被诸薰染所恼,不产生邪念,就须坐禅。唐人杜朏撰《传法宝纪·道信传》如是言4:

  每劝诸门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读经,莫共人语。能如此者,久久堪用,如猕猴取栗中肉吃,坐取研,此人难有。

  道信主张戒禅并传,要求门人“努力坐禅”,而无须诵读佛经,不与人往来,以求清净之心不被污染。同时讲求农禅并重。

  专心坐禅当然不是无所思虑,而是要“守一”、“看心”、“念佛”,心即是佛,佛即在心,心佛一体,这样自身本来清净的佛性就不会被诸杂乱所扰动。佛教各宗皆讲见性成佛,唯有禅宗见性成佛的方法最简单,最直观,最彻底。道信禅师的各种修禅法门无一不是围绕性与佛这个问题展开的,所开各种法门旨在因人而异,根据因缘根基及悟彻的程度相机而行。

  “诸佛心第一”之意义,杨曾文先生曾作过深刻而准确的解释:

  意为在大乘的各种引导众生解脱的法门中,只有观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本有佛性)的法门才是最重要的。众生之心从根本上说等同于诸佛之心,但只有在众生通过观悟自己本有佛性,断除掩覆于本有佛性之上的烦恼情欲之后,才能使清净的佛性显现,从而达到解脱。5

  佛本虚幻,佛心更是如此。这里所言佛心指众生本具有的清净之心,保持清净之心永不受污染,认识自己的本性,也就具足了佛心第一了。

  “一行三昧”,亦作“一相三昧”,指专心坐禅,静心入定,专心观想并称念想一佛的庄严及名号,念念相续,永不间断,就能由一佛看见无量劫以来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把自身与法界联系起来观想,诸佛法身和法界平等无二,从而达到即心、即身、即佛。

  “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更为直接地阐述了心佛互为一体的道理,离心求佛犹如海底捞月。他在引证了《大品般若经》的“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之后说:“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6把己心作佛,把佛作己心,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能求得真解脱。

  “守一”和“看心”两种法门是相辅相成的。“一”即“一如”,亦即本来清净的佛性,坚守一如永不丢失,是成佛的关键。“看心”具有双重性,充分认识心的属性——即先天具有的清净之心和后天容易产生的染污之心,只要守住先天具有清净之心不受染污,也就找到了佛法的真谛。概括道信禅师诸法门,可归结如下:明心见性,佛在自身,别无所求,皆为虚妄。

  道信如同历代禅师一样,对禅法的传承,注重心法,坐禅修道,明心见性,而很少著书立说,故后人不易了解其思想及修持的法门。今天的研究,除上述少量存世的道信著作外,特别要注意其法嗣的行为及著述,只有这样,才能对道信思想的了解更为全面。道信禅师在圆寂前确定弘忍为他的传灯继承人,说明弘忍对道信禅法的理解与接受有独擅之处。敦煌文献中所存P.3777弘忍著《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内容相当丰富,对认识弘忍的思想及与道信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但尚未引起禅宗史研究者应有的注意,故不厌其长,节录如下:

  蕲州忍和上《导凡趣圣悟解脱宗修心要论》一卷。

  夫言修道之体,自识当身,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见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清净?

  答曰:《十地论》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又以即日为喻,譬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不生来灭?

  答曰:《维摩经》云:如无有生,如无有灭,如者为真如佛性,自性清净心源真本有,不从缘生者。又云:一切众生皆如也,众圣贤亦如也,一切众生者,即我等是众圣贤者,即诸佛是言,名相虽别,身中真如法体并同,不生不灭,故言皆如也,故知自心本来不生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