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名山 >> 华中佛教名山 >>

亦禅亦教衡岳山

分享到:

一、山川独秀
  衡山,又名岣嵝山或虎山,以其俊秀名闻天下,被誉为“五岳独秀”。它位于湖南衡山县西。旧志将现在的岳麓山、石鼓山也划归衡山,所谓“回雁为首,岳麓为足”,“周回八百里”。东南俯瞰湘江,如泛舟江上,从此经过,就会“帆随湘水转,处处见衡山”,湘水环带山下,五折乃北去。魏源在《衡岳吟》中比较五岳雄姿时写到:“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南岳独如飞,朱雀展翅垂云大”。南岳山形似朱雀,加之缭绕山间的烟云飘移变动,72峰真像翱翔于太空的神鸟一般。其脉正如诗云:“西起岷峨接滇贵,东走江越连吴会。南条之山谁最尊,俯临五岭控八桂。沅湘夹流迤逦来,下注七泽洞庭开”,实为“南干之大宗”。衡山为花岗岩断块山体。地近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2oC,年平均降水量为2000多mm,气候温暖湿润。这里森林茂密,花草繁盛。由山麓远眺,但见群峰罗矗,层现叠出。计有72峰,其中以祝融、天柱、芙蓉(一说为云密)、紫盖、石廪五峰最为著名。祝融峰,海拔1290米,为衡山最高峰,相传古代帝王三皇之一的祝融曾在此栖息奏乐,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祝融峰之高为衡山一绝。峰为群山环拥,位于中心“独尊”位置。因其山高风大,故“草木坚瘦”,苍松低矮。峰顶有祝融殿,殿旁有望月台,还有风穴雷池。相传风穴“每雨将作,阴风怒号,自其穴而发”。雷池为古人祷雨的地方,旁有甘泉涌流。峰下有罗汉洞、舍身崖、会仙桥等景致。峰顶气象万千,当“烟霭未尽澄彻”时,“四望渺然不知所极”,如“大瀛海环之”。当月明星稀之时,则会感受到“人间朗魄巳皆尽,此地清光犹未低”的意境。至于日出,更令多少登山者为之惊心动魄。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雅士趋之若鹜,在此留下美好的诗篇,试摘录几段以共尝: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山童寻著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韩愈《祝融峰》,曾到祝融峰顶上,步随明月宿禅关。夜深一阵打窗雨,卧听风雷在半山。陶弼《祝融峰》
  云山于此尽,风袂不胜寒。孤岛知人意,茫茫去不还。朱熹《祝融峰》
  紫盖峰,在南岳庙东。其形嵯峨有似麾盖,因以为名(一说有“紫霞华笼之状,其形如盖”故名)。诸峰皆向祝融,如“拱揖”之状,独此峰面南。杜甫有诗述及:“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山业相望”。峰顶有鹤泉、仙人池、翠麓岩、鹤呜台、宝露台及天宝台等景观。相传宝露台系夏禹埋宝露瓮之处。峰有飞泉如素绢,“分映青林,直注山下”。朱熹在《紫盖峰》诗中吟咏道:谁能张紫盖,杳杳来空中。双双逼人清,对侍两碧瞳。我来待高秋,飘然御天风。前驱二彩凤,乘予一苍龙。芙蓉峰,在南岳庙北。峰有飞泉瀑布下灌田亩。相传赤精子曾授经于此,今留有讲经台。此峰风景极佳,《荆州记》称,衡山三峰极秀,一紫盖,一石廪,一芙蓉。芙蓉峰“最为竦杰,非晴不见”。石廪峰,在岳庙西南。其峰耸峙,远望如仓廪之形,故名。相传此“仓”有二石门,门开预示歉收,门闭则预示丰收,所谓:“时雨闻开阖,年秋识歉丰”。峰顶有陈真人炼丹台等遗迹。相传南朝刘遗民曾受指点在此峰觅“仙方上药”,因迷路不复至,故称当地为“迷津”。有诗咏此:“新陈四时雪,启闭一天风,上药何曾得,迷津路罕通”。天柱峰,在南岳庙西北方向。其形如双柱,因名。山势峻伟,正所谓:“一柱通天镇火维,层标拔起势孤危。翠摩日月蟠三楚,影落元湘带九疑”。衡山不仅峰美,而且水也很美,不少飞流清泉奔突其间。一动一静,使得南岳更加多姿而迷人。据有关志书统计,主要有3涧、9溪、25泉、9池。3涧为灵涧,出自天柱峰下;寿涧,出自紫盖峰下;洞真涧,出自紫盖峰东、祝融峰南。9溪为舜溪、禹溪、清溪、明溪、双溪、渭溪、宏溪、云溪、夕阳溪。25泉为玉砂泉、鹤鸣泉、观音泉、梦应泉、甘泉、虎跑泉、夜乐泉、得道泉、浴丹泉、普客泉、悬泉、金砂泉、白鹤泉、卓锡泉、灵泉、洗药泉、白泉、雷霆泉、安乐泉、苍龙泉、一酌泉等。九池为仙人池、长生池、浴丹池、法雨池、洗钵池、雷池、洗药池等。充足的雨量和江河溪流的环绕,加之南面盆地的地形产生的大量水气不易散失,使72峰常笼罩在云雾弥漫之中。烟云的飘移变幻,为南岳群峰蒙上一层瑰丽而神秘的色彩。“衡山烟云”成为南岳的一大奇景。

二、释子法苑
  衡山是佛教名山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寺院遍布、名僧会集,是万千信徒朝拜的圣地。据史载,这里祠宇寺观有300余所,其中佛教寺庵约有百余所。从记载看,最早的寺院建于晋代,多数建于南朝、唐及五代,宋以后新建的寺院已为数不多。建于晋代的寺院主要有法车仑禅寺、会善寺。法车仑禅寺,位于岣嵝峰,晋咸和年间(326~334)建,号云龙寺。隋大业末年,高僧大明居之。至唐末迁移山下。五代时楚马殷更名为金轮寺。宋太平兴国中,太宗赐“法车仑寺”额。这里“环寺杉松数万,每至风激,林响声若海涛”,诗云:“茂林深似海,古刹湛如渊”。寺旁有普客泉、道人亭。会善寺,在会善峰,建于晋咸和年间,时称重理寺。相传为十八高僧禅会之所。据唐代沙门惠日所撰《十八高僧传》,十八高僧指陈·惠思、梁·惠海、隋·智颖、大善、僧照、惠成、大明、惠勇、惠稠、惠诚、惠?、善优、昙楷、义本、义颢、悟实、道伦、智明。建于南朝的寺院很多,其中有南台禅寺、福严禅寺、方广寺。南台禅寺,梁天监中,高僧海印喜其山秀地灵,结庵而居。唐天宝初,希迁禅师见此地有石状如台,乃居其上,传授慧能南宗禅法,影响甚广,学者日众,寺亦成为南方禅宗第一大道场,亦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希迁墓尚在,所著《参同契》刻石立于寺内。寺西有甘泉,注入寺内,名之洗钵池。宋代石曼卿书“释迦文佛”四字在寺前石崖上。寺周环境极佳,有诗吟道:“烟萝深处南台寺,景象观来地最高。拨土谁开诸洞上,层楼人架半崖牢。石桥过处数千仞,松径行时几万遭。到此心生清净外,峰头闲看戏猿猱”。后经历代重修,现寺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据说,日本僧六休,为唐僧希迁四十二代孙。日本佛教曹洞宗追认南台寺为祖庭。实际上,南台寺同为禅宗曹洞、云门、法眼三家的祖庭。福严禅寺,在掷钵峰,被称为岳中禅刹第一。陈太初中,法华宗先驱者惠思和尚自大苏山领众来此建立道场,因修《法华》、《般若》,故寺称般若寺。唐代南宗禅奠基人之一怀让禅师也曾结庵于此,为七祖道场。寺东北有磨镜台,相传,怀让曾在此以磨砖方式启发道一,使之“决然开悟”。这里古木参天、浓阴蔽地。怀让墓在台后,有唐碑“最胜轮塔”四字,传为裴休所书。寺周景致极多,有虎跑泉、马祖庵、三生塔(慧思墓)、七宝塔、坚固塔、玄泰塔、兜率桥等。风景极佳,有诗吟道:“掷笔峰高处,鳞排殿数层。有名千古寺,无念十方僧。云出松窗侧,苔粘石砌棱。正酬君禄切,难此继南能”。宋绍兴年间被焚毁,虽经修复,规模已远不及前。现寺内有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禅堂等建筑。寺内石柱上有一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除佛教殿堂之外,寺内又有岳神殿,属儒家神殿,寺兼儒、佛,可谓特色。福严寺在南岳佛寺中占有重要地位。方广寺,在莲花峰,梁天监初,僧希遁结庵山上,为南岳十八高僧惠海和尚的道场。唐代,李白曾到此游,留有《咏方广诗》:“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描绘出山中古刹的幽深和闲适。方广寺之深为衡山一绝。宋元丰中,山洪暴发,移寺于峰下。明再修缮。寺有正殿和祖师殿,侧有二贤祠,西有惠海和尚补衲台、洗衲台,附近还有石涧潭、黄沙潭、黑龙潭等景观。云峰寺,后倚云密峰,前临禹溪,建于梁天监年间,高僧法磴,曾在此聚徒讲道。有会圣阁、齐云阁、养亭、清照亭、松风亭、观音泉、梦应泉,风景极佳,正如诗云:“绀宫清绝占奇峰,迥在朱陵宝界东,赏遍禅林归驭晚,禹溪斜日照丹枫”。隋唐五代寺院很多,其中有上封禅寺、胜业禅寺等。上封禅寺,位于祝融峰下,原古先天观,隋炀帝时始易为寺。“其势孤峭特迥,禽鸟不能及”,下视众山如觞豆而已。因高寒,故秋初已结冰,虽盛夏亦夹服。木之高大者不过六七尺,万年松亦不盈丈。若烟云稍开,四望千里,使人心旷神怡。历来游赏骚人题泳甚多。僧齐己诗云:“猿鸟共不到,我来身欲浮。四方皆碧落,绝顶正清秋。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寺侧有风穴、雷池、龙年堂、祝融庙基、青玉坛、白壁坛等。佛寺与儒、道遗址共存。毕田有诗咏此:“既壮黄金宇,何言青玉坛。谁将应供者,又此易仙官。”胜业禅寺,在衡岳庙东,即古圣容寺。相传,夏禹建清冷宫以奉虞舜之像,唐武宗朝废之,五代楚国马氏再建,改为报国寺,北宋政和中改为神霄宫,后复为寺。寺内有株禹柏树,极为高大,“庭际虽广,一柏尽蔽之”。寺后甘泉上筑有悦亭。寺中还有柳宗元所撰弥陀和尚第二碑。这里题咏也很多,试摘一首:“故宫余禹迹,胜地属僧家。古庙松阴合,幽亭竹影斜。岭云吟尝合,山鸟定中哗。谴逐成经别,空怀客路赊”。此外,藏经殿也为佛教一圣地。因明太祖朱元璋赐大藏一部于此而得名。位于祥光峰下,殿极宏伟,周围林木繁盛。附近无碍林中还有三株“宝树”:“金钱柳”、“连理枝”、“同根生”。“藏经殿之秀”为南岳四绝之一。南岳是名僧荟萃之所,但影响最大的当推天台宗三祖慧思、南宗禅奠基人之一的怀让和净土宗三祖承远。慧思(515~577),被追为天台宗三祖。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现属河南上蔡)县人。15岁出家,“奉持守素,梵行清慎”。20岁受具足戒,“道志弥隆”,“栖幽静,常坐综业,日惟一食,不受别供”杜绝周旋迎送,每日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因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时慧文禅师聚徒数百,众法清肃,道俗高尚,乃往皈依,从受正法。每天认真完成僧人常务,不怕劳苦,然时时不忘潜心修禅,终于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一念明达。后将自己悟得的道理,请教于鉴、最等法师,得到他们的赞许。研炼越久,领会越深。后游行各州,讲习禅学,其名远闻四方,学徒日盛。他以大小乘中的定慧法,敷扬引喻推及其他。梁承圣三年(554),展转来到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徒日众。陈永定二年(558),于光城县齐光寺完成书写金字经本并贮于宝函的心愿,并撰写《立誓愿文》,陈述自己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思想。陈光大二年(568)自大苏山带徒众40余人入住南岳,继续倡导心学(修禅),当地信徒莫不归宗。陈主(废帝)迎他到建业(今南京),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鉴于当时南地崇重义门(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昼谈义理,夜间修禅,使禅法尽力于引发智慧、穷究实相。走所谓“因定发慧”的学道之路。陈主尊他为“大禅师”,道俗倾仰。后又返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讲学,“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行”,深得徒众爱戴。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则装以艾叶以避风霜。时人认为“自佛法东流几六百载,惟斯南岳慈行可归”。陈太初九年(577),从山顶下到半山道场,大集门徒,连日说法,语极苦切,旋终。凡所著作,口授成章,无所删改。撰有《诸法无净三昧法门》2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1卷、《法华安乐行义》2卷、《大乘止观法门》2卷等。慧思的中心思想虽属于《般若》,但他更推崇《法华》。认为讲《大品般若》只有讲到《法华》才讲圆顿义,这对于他的弟子智岂页后来创立以《法华》为中心的天台宗学说,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故后来被推为天台宗的三祖。他的弟子很多,著名的还有新罗人玄光、大善,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人。慧思在南岳的主要道场是般若寺,即后来“岳中禅刹第一”的福严寺,另外许多地方也留有他的遗迹。例如,天柱禅寺下有慧思二生塔,会善寺也曾是慧思禅会之所,高台禅院处,相传原有500和尚居住,闻慧思将至,说:“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石上犹留车辙痕。这些都可见慧思在此地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