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小说 >>

净土信仰与六朝小说

分享到: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每逢时衰世乱、人心颓丧的结果,不是倾向现实、追求奢靡的生活,便是逃避现实、追慕高远的境界。试看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中国,是个社会动荡乱离的时代,分裂割据,战争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社会风气的颓丧。其政治统治的突出表现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寒门庶族倍受压抑。而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则表现为: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动摇,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儒家的经学已不再是文人学术思想的唯一追求,但其影响依然存在。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主体的玄学广泛流行,带来了文人的学术思想、人格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传之于两汉之际的佛教,此时亦广泛流布,并与儒、道思想渐进交融互汇,逐渐本土化。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的剧烈转变,及当时自由旷达之风,影响社会人心,由颓丧而变成放浪,以使政治更加紊乱,社会愈难安定。结果逃世思想,日益增盛,文人中,如陶渊明、谢灵运等是其中的代表。而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流传,佛教逐渐发展壮大,源于古印度的净土思想也在中土僧众的努力下形成了后世影响巨大的净土信仰。净土宗,就是诞生在这个动荡不安、思想急剧转变的年代,其对六朝文学的创作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鲁迅先生在《古小说钩沉序》中说:

   “大凡琐语支言,史官末学;神鬼精物,数术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驷;幽验冥征,释氏之下乘。人间小书,致远恐泥,而洪笔晚起,此其权舆。”

   把佛家的“幽验冥征”故事,看作是中国早期小说萌芽形态的一种。并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也一再指出佛教对中国小说发展的影响。两汉之际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其思想广泛深入地浸入中国小说的内容,佛家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更深刻影响到中国小说素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情节构思与安排。净土信仰因其单纯易行而在民间广为流传,折射着人们对浊世的厌恶和不满,蕴涵着改变现状的动因,其对六朝小说创作的推陈出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的主要涉论作品,为现存可考最早于小说内容中出现西方净土有关故事的王琰的《冥祥记》,试图由此探析六朝时期净土信仰的概况及其对当时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

   中国佛学虽然门派众多,但在民间影响最深、最广者当为净土宗。“净土”是佛教徒所信仰的没有苦难的理想世界,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净土思想渊源于印度。在婆罗门教中,净土是毗湿奴所在的天界。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后来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 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

   中国主要流行的净土信仰大致可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兜率天国”,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西方极乐”,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慧远,东晋僧人,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东部)人,俗姓贾。幼随舅父游学许洛,综博《六经》,尤善老庄之学。后因避乱南下,从道安法师出家。慧远之学,内外兼综,于儒精《周易》、《毛诗》、“三礼”,于道则擅《庄子》、《老子》,于佛则宗“般若”。24岁时登坛讲说,颇负盛名。因爱庐山的风景而遁迹山林,孜孜为道,务在弘法,邀约当时名士,如陶渊明、刘遗民等人,因而有东林十八高贤的传说。并于元兴元年(402)与刘遗民、周续之、张季硕等123人,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以来生生西方弥陀净土为期,奉诵《阿弥陀》、《观无量寿》等佛经,专门提倡称念佛号的“南无阿弥陀佛”,以祈求往生极乐世界的净土佛国,后人推其为净土宗的初祖。从宗教社会学角度来分析,立慧远为初祖,以抬高净土宗的地位,对净土宗的发展,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真正为净土宗确立理论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昙鸾,他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为建立净土宗奠定了基础。其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以小豆计数近200遍,每日只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二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只有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疏》(《四帖疏》),正式创立净土宗。其历代祖师并无前后传承法统,均为后人据其弘扬净土的贡献推戴而来。

   五代至宋净土信仰深入民间,净土常常依附于天台、禅、律诸宗,故称“寓宗”。《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的《往生论》为该宗所依经典,称“三经一论”。净土教义简单,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①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②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③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④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由于净土宗认为人们只要通过念佛、修观的方法,就能在一期生命终止时往生极乐世界,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到,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净土宗的建立,可以说是形成中国佛教的真正开始,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归纳起来,促成庐山立誓、净土宗的创立,约有两个原因:

   1、“报应轮回说”的现实应对。

   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来世问题”的信仰,表现形式不一。中国古代思想中原无“来世”观念,认为人生只有一世,死后不可复生。人之寿命源于天的规定,具体由司命掌管,人寿后来具体化为“天算”,算尽则亡。对于死亡的看法,在古代先民心目中处于边缘的位置,他们对于死亡抱持一种排斥、惧怕的态度。更受关注的是现世生活。生者对死者,尤其从暴亡者的安顿中可以看出包含着很多保佑生者的成分,无论希望生活富足安乐、家庭幸福、父母长寿、还是子孙繁衍,仕进高官,基本都围绕现世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没有涉及来世问题。报应说也只针对后世子孙,如《周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与作恶的果报都是应验在后代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