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佛教戏曲 >>

南戏中的佛教文化(3)

分享到:

          三、目连变文戏文与南戏
  目连在印度原称摩诃目犍连,即大目犍连,其人物故事均出自佛经类书与梵剧。在我国散见于佛经与变文、宝卷以及目连戏文中。早在三国时期,供奉于吴地的月支僧人支谦就转译过《目连因缘功德经》,两晋时期,敦煌僧人竺法护翻译过著名的《佛说盂兰盆经》、《目连上净居天经》,至南朝梁武帝圣托僧@⑥、宝唱“备钞众典,显证深文”,“博综经籍,搜集秘要”,费时八年,编撰成五十卷的《经律异相》,收编有关目连故事十余条。此书还收录由佛经《贤愚经》演变的“檀腻@⑦身获诸罪”戏曲故事后化为南北著名杂剧《包待制智勘灰栏记》,南朝名僧慧皎编撰的《高僧传》中还披露了从汉至梁约五百年间印度佛教文化流播江南的详情。在《高僧传》中“唱导篇”记载的南朝宋、齐、梁代佛教寺庙盛行的目连本事说唱与乐舞佛事尤俱“重要参考价值”。文曰:江南诸朝,每逢盂兰盆会,佛僧即当众响韵钟鼓,吐纳宫商。并“谈无常,则令心形战lì@⑧;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感,则洒泪含酸。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高僧传》中所言及“无常”、“地狱”、“唱佛”等均与目连佛事戏文有染。因为梁武帝终生笃信佛教。随即将其皈佛身世编入《目连·梁传》,讲述他如何起兵夺取帝位,怎样度化皈依佛教,何以断粮草被困死于台城。后世南戏与目连戏有些戏目还杜撰梁武帝前身原为十八罗汉,因一念之差,坠落红尘成为樵夫,后来因他幡然自新,诵经礼佛、修庙筑寺,养济孤盆,而终被佛祖引度至西天净土。今天,我们除了可从卷帙浩繁的佛经类书中查阅到有关目连戏文片断的记载,还可以从敦煌莫高窟石室遗书中阅读到更为形象生动与完整的目连缘起及变文故事,且能从中清晰地寻觅到目连经文至变文,然后又通过变相而演化为目连戏文的历史轨迹。
  敦煌遗书现存有《目连变文》、《大目乾连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等数种有关目连本事写卷,另外还有与其有关的《汉将王陵变文》、《昭君变文》、《伍子胥变文》、《董永变文》、《秋胡变文》数十种。从《汉将王陵变文》“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一铺……,从此一铺,便是变初”文学记载获悉,隋唐时期所流行的变文讲唱系借助一致数“铺”画图所为。《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更是证实变文是通过“图”,亦称“变相”而当众讲述与表演戏文故事的。
  据唐代输入南方蜀楚地域的《昭君变文》,不仅艺人依挂“图”吟唱,还敛收观赏“金钱”。唐代王建《观蛮伎》诗亦云:“欲说昭君敛翠蛾,清声委曲怨于歌。谁家年少春风里,抛与金钱唱好多。”唐·李贺《许公子郑姬歌》诗云:“长翻蜀纸卷明君,转角含商破碧云。”诗中“纸卷”指“图”,“明君”即昭君。还有唐·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中所描绘南国搬演变文之盛况,蜀楚“妓姬”身著“石榴裙”,当众徐翻“塞外”连续“画卷”,于暮色月光下“清词堪叹九秋文”,动情讲唱“昭君”事。上述依卷讲唱叙事体变文与江南之搬演说,唱戏文艺术形成一脉相通。在中国文学史与戏曲史上被称之为“戏文之首”的《赵贞女》,其民间盛演情状如诗所云:“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演绎传至福建莆仙戏现所存《五娘贤》之残曲莺啼序、驻云飞、雁儿舞等经辨析,仍为“文祠俚俗”叙事讲唱文体。另如梨园戏《赵真女》中亦保留赵家女子怀抱琵琶,边弹边唱述其父母亡故,她剪发葬亲凄楚往事。《泉南指谱重编》中亦载赵贞女“相思愁不安,素琴我亦无心弹”,“我抱琵琶弹煤和未知知音”,与变文讲唱类似的弹唱文辞。随着岁月流逝,有关目连的印度经文与敦煌变文传至蜀楚之地,再辗转江南沿海各地并未消失,如今被称之目连故里的四川内江青堤仍存有一种介乎叙述体与代言体之间的《目连戏文》,而且与福建莆仙戏《傅天斗》有着惊人相似之处。根据历史上佛教与变文的输入时间与流播路线,南戏学者柯子铭认为南戏目连戏很可能是吸收了蜀楚“关于目连救母的传说,以后他们又吸收到戏曲中去,代代相传一直保留下来”(注:1989年“中国目连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柯子铭提交学术论文《目连戏再探笔记》。)。事实上南戏不仅受其敦煌变文,而且更大程度地受其印度、西域或南海输入的佛教文化深刻影响,从而产生了汗牛充栋的浸染浓重佛教色彩的剧目。诸如《王魁负桂英》中就有桂英寻夫自刎,王魁邀请僧诵佛书作法场,焚纸钱超度亡灵之情节。70年代在沿海地区潮安出土的南戏写本《刘希必金钗记》中不仅嵌镶有连篇累牍的佛教僧侣唱赞吹、作法事、颂偈礼佛之文辞,还敲鼓击钹反复咏唱《散花歌》、《金字经》、《佛法四时景》佛乐法曲以召灵更佛。另经文献所考民间还盛传《目连尊者》、《目连救母劝善记》、《鬼子揭钵》、《香供乐院》、《洪和尚错下书》、《船子和尚四不犯》、《雷轰荐福碑》、《观音鱼篮记》、《唐僧西游记》、《裴度香山还带记》等与佛教文化关系紧密的剧目。
  关于南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至今有许多问题在戏曲史学界仍扑朔迷离,不圆其说。张庚先生提出不妨走出牛角尖,开拓新思路,从佛教目连文化入手考察,他说:“如果把目连戏研究清楚了,对南戏起源的问题,甚至戏曲的起源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目连“变文对中国戏曲的产生是有影响的”。因为包容南戏在内的中国戏曲曾“从变文那里间接地受了印度的影响”(注:湖南省戏曲研究所、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合编《目连戏学术座谈会论文选》中收编张庚《目连戏很有研究价值》。)。相比之下,南戏从佛教文化以及被誉称为“戏祖”与“戏娘”的目连变文那里受到的影响更大。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凯的左半部右加页
       @②原字为罟的上半部下加厅去丁加剡
       @③原字为如下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