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文学 >> 其他体裁 >>

郭襄与佛陀

分享到:

   这是《神雕侠侣》的最后一段: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一般上,读者看到这一段的反应大多数也会和郭襄一样,悲伤得泪珠夺眶而出,犹如生离死别的痛。后来在倚天屠龙记里得知郭襄为了寻找她的大哥哥杨过而浪迹天涯,可是连影子都见不着,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人间蒸发了,导致最后郭襄出家为尼,“郁郁”而终。这时候,有些读者会开始大骂杨过无情无义、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欢乐享受,不去理会昔日故友;有的读者会对郭襄的“悲惨”结局而叹息,对她把自己的一生埋葬在“单思”的峨嵋巅上而落泪。

   所以,曾经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的金庸迷都认为郭襄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得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最后看破红尘,孤独终老。后来,我自己深深地想一想,其实她的人生际遇和一位比他早1700年生存在这凡间的人类智慧导师——佛陀有异曲同工之处,甚至有些地方还比佛陀还略胜一筹。如果说郭襄是个悲剧人物,那同样也是得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最后看破红尘,孤独终老的佛陀,也算不算是个悲剧人物呢?

   这显然不是,在精神上,郭襄和佛陀一样,是个成功摆脱情欲的束缚,放下心中的执著和烦恼,最后达到清净自在的智慧觉者。这也是佛家所说的体证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当然作为一位佛弟子,也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峨嵋山的开山始祖,郭襄能达到了脱的境界是很平常的。

   其实,佛陀和郭襄(假设历史真有此人)有很多共同点,譬如,

   他们俩的家庭背景显赫:佛陀出生于帝王世家,是一个北印度王国的太子;郭襄是南宋一代侠之大者的掌上明珠。但是他们俩没有贵族孩子那种不可一世的傲慢,没有那种目中无人的大小姐脾气,反而很善良、慈悲、谦虚、平易近人,对长辈下属任何人都很有礼貌。

   他们俩的悟道和圆寂的年龄很接近且相似:

   佛陀三十五岁觉悟;郭襄四十岁出家。佛陀八十岁涅磐;郭襄大约七八十岁圆寂。

   他们俩并不只是完成个人精神上的解脱,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世界、对人类、对社会做出伟大非凡的贡献,同时也是卓越的领导人:
佛陀建立了佛教(僧团),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佛道儒三大支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郭襄建立了峨嵋派,成为中原武林六大门派之一,也是当时抗击蒙古暴政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

   他们俩都是武术高手:佛陀是武林高手?很不可思议吧,这是真的,咱们傲视中原武林的禅宗少林寺初祖达摩就是印度的第二十八祖,而他的初祖佛陀,的确是北印度第一勇士,精通骑术、剑术等等;郭襄,无疑地,肯定是个武林高手,继承了其父的武学和其他门派之长,再加上精通九阳神功,使到她的武术在江湖上独树一帜,而她创立的峨嵋派更是中原一大门派。

   当然,他们俩还有很多共同点,尤其精神上的相似。可是,为何人们对他们的观点却是截然不同的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们对他们的焦点不同。一般上,人们看佛陀的焦点大多数都放在他悟道成佛以后,看佛陀如何说法度世等等高尚圣洁的伟人故事,然而人们看郭襄的焦点绝大部分都放在她对杨过单恋、她的爱情失恋,也就是说人们对郭襄的了解还停留在郭襄十六岁的时候或者她四十岁出家之前的“悲剧情况”,当然这也是因为金大侠对她出家后的故事着墨不多、刻画得不深。倘若人们把焦点全都放在佛陀悟道前的“悲惨状态”,完全漠视佛陀之后的大彻大悟,同样的,佛陀的形象也是悲剧性的。所以啊,如果金大侠在倚天里写更多有关她的伟大事迹(或好像对阿九那样,给郭襄取个像“九难”的法号,当然广大襄迷一定反对到底。),我相信人们会对这位“可悲的小姑娘”彻底改观,就好像看了神雕侠侣后,也会多多少少地会对之前在射雕英雄传认识的黄蓉改观。

   其实,郭襄比佛陀更早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即是一切无常、无我以及苦。早在郭襄十六岁时,郭襄就体会到人生八苦(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爱别离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的爱别离苦,那就是与杨过的永别,到过后寻找杨过不果,慢慢地了解求不得苦。直到后来,宋朝覆灭、父母亲人战死沙场,在这一刻,她体悟到家园和生命一切都会改变的无常本性,以及国与国(汉蒙民族之间)的怨憎恚苦,了解这些苦背后的原因——欲望和无知,从中放下对过去的执著和对未来的妄想,终于在峨嵋之巅当下一刻大彻大悟,完成佛家所说的四圣谛(苦集灭道),成为一代高僧大侠。

   有些读者期望郭襄能和杨过在一起。这种情况就好像佛陀的父王期望佛陀不要出家,要他继承王位,成为预言中的转轮圣王。倘若佛陀没有出家,而成为转轮圣王,那印度会提前两百年完成统一,而悉达多(佛陀)就会像中国的秦始皇那样,成为印度历史上的英明皇帝,但却难保他的帝国不会灭亡,只不过那时候,世界将会少了一个伟大宗教,这是得不偿失的。同样的,若郭襄和杨过能携手一生(那小龙女呢?),即使能创造伟大爱情(爱情如何地伟大,也不过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不划算的、不值得的,郭襄顶多也不就是一个杨夫人而已,或者是第二夫人(更惨),再说婚姻也未必美满,而那时候,中原武林中流砥柱——峨嵋派将不会出现。所以,郭襄和佛陀都放弃了那短暂且虚无的快乐——情欲的满足,而去追求真正且永恒的快乐——清净的自在,而且都成功了。

   很多认为郭襄十六岁浪迹天涯海角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杨大哥的踪影,其实这是她寻求真正快乐的旅途,也是她心灵层次蜕变的过程。郭襄一开始认为快乐是从外在追求,所以浪迹天涯四处找寻(杨过),后来慢慢地发现真正的快乐其实是来自内心的自在,所以四十岁时在峨嵋之巅看破红尘而顿悟,同样的,佛陀也是曾经认为痛苦是来自外在的,所以寻求许许多多的苦行来消灭苦,后来渐渐地了解真正的痛苦是来自内心的欲望,从痛苦完全解脱的唯一方法就是放下,所以三十五岁时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