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净土宗 >>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2)

分享到:

   宗炳年轻时就热爱自然山水,“每游山水辄忘返”。成为慧远的弟子以后,他的游览地域更加广阔,“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他也把尚平作为自己效法的榜样,想要遍游名山。只是由于年老多病,未能如愿以偿。
   从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慧远创立的庐山净土法门,是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慧远本人在庐山定居、游览,他在僧俗弟子也都酷爱自然山水,有的四方漫游,有的息心匡庐,都在名山大川中修行。诚然,古代佛寺多建在深山之中,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僧徒信士喜爱游览山水,并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在佛教传入中土的前期更是如此。即以和慧远处于同一时代的高僧为例,就可看出庐山净土法门与其他佛教团体的差异。在北方,鸠摩罗什身居长安城内的逍遥园,专注于译经说法。在南方,佛教中心除庐山东林寺外,还有建康(今南京)道场寺。佛陀跋陀罗、法显都以道场寺为根据地、翻译佛典、讲授禅法,很少有游览山水的活动。大量事实表明,庐山净土法门的成员对于自然山水有着特殊的偏爱,他们对名山大川的依恋远远超过当时其他佛教团体。把山水名胜作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和精神寄托,构成庐山净土法门的一大特色。
   中土的往生净土法门起于东晋的竺法旷(327—402),他和慧远是同时代人,稍早于慧远。《高僧传》卷五对竺法旷有如下记载:“每以《法华》为三会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竺法旷作为中土净土法门的先驱,也有过漫游山水的经历。他先是师从竺昙印,继而辞师远游,返回之后居于潜青山石室。“兴宁中,东游禹穴,观瞩山水。如始若耶之孤潭,欲依岩傍岭,栖闲养志。”竺旷弘扬净土法门,又系山水,几度出游,江南的往生净土法门,一开始就和游览自然水山的活动相伴随。
   慧远是中土佛教的一代宗师,在东晋朝野声望甚高。桓玄权倾天下,威震一时,路过浔阳时前往庐山拜谒,特别钦佩慧远的风范。后来桓玄下令甄别僧众,加以淘汰,独尊“庐山为道德所居”,视为例外。桓玄又欲令沙门一律对王者致敬,写信征求慧远的意见,他提出异义,恳切作答,终于使桓玄感悟。慧远创立的庐山净土法门,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许多清信之士望风来集,投奔他的门下。相当数量的名士把庐山净土法门的大德高贤作为自己的效仿的榜样,慧远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庐山净土法门的成员眷恋山水,遨游名胜,必然进一步助长名士们早已存在的游山玩水的雅兴,并将净土信仰渗入游览活动中。晋宋之际弥漫士林的浪游山水风气,虽然并不是源于庐山净土法门,但是,慧远师徒的所作所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庐山净土法门的名僧高贤,实际上成了相当一部分山水名士的精神领袖,他们把游览山水的活动导向期生净土、领悟佛理。
     二
   谢灵运相对于慧远而言是晚辈,年令相差51岁。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然而,一见慧远,肃然心服,替他在东林寺开凿东西两池,种植白莲。因此之故,慧远与十八高贤所结期生净土的团体称为白莲社,简称莲社。慧远听说天竺石室中有佛影,于是他根据西域僧人的讲述,请画工淡彩图绘,置于龛室。佛影画成后,慧远本人撰《万佛影铭》。应慧远之请,谢灵运也写了《佛影铭》,二文俱收录在《广弘明集》卷一五。慧远逝世后,谢灵运撰《庐山释慧远法师诔》,对他给予极高的评价,其文见于《广弘明集》卷二三。文中写道:“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末。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他希望自己成为慧远的末代门人,从二人的密切交往来看,称谢灵运是慧远的私淑弟子,还是名副其实的。谢灵运服膺慧远,执弟子之礼,而且和庐山净土法门高贤雷次宗也有来往。《宋诗》卷三载有谢灵运的《送雷次宗诗》:“符瑞守边楚,感念凄城壕。志苦离念结,情伤日月慆。”写得真挚感人,传达出了依依惜别之情,可见二人交情匪浅。谢灵运是慧远的后进弟子,还可以是说莲社的编外成员。
   谢灵运的浪游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宋书•谢灵运传》有详细的记载,任永嘉太守期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他出任地方官时以遨游山水为业,当上朝官时依然如此。宋文帝时征为秘书监、迁侍中,在此期间,“出郭旅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经旬不归。”免官之后,又与谢惠连、何长瑜等人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谢灵运的一生,很大一部分时光是在游山玩水中度过的,和庐山净土法门的名僧高贤相比,他的游览观赏无拘无束,更加自由。谢灵运是慧远的后进弟子,又和莲社成员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他的遨游名胜,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庐山净土法门活动的一部分,是僧林风尚向士林的延伸。
   中土往生净土法门起于竺法旷,这位高僧住在潜青山时,谢安任吴兴太守。他曾前去拜访竺法旷,“山栖幽阻,车不通辙,于是解驾山椒,陵峰步往。”谢安为了见到竺法旷,枉驾屈尊、步行入山,可谓诚心诚意。谢安于谢灵运为曾祖辈,他结识了中土净土法门的先驱竺法旷;谢灵运作为谢安的曾孙,又和庐山净土法门成员交往甚多。谢氏家族与江南净土法门的联系经历了几代人,到谢灵运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家风的熏陶和庐山净土法门名僧高贤的接触,使谢灵运对于慧远大力弘扬的净土教义笃信不疑,并且撰文加以歌颂。《广弘明集》卷一五载有谢灵运应慧远之请写的《佛影铭》,其中明确提到净土。序言中写道:“飞鸮有革音之期,阐提获自拔之路,当相寻于净土,解颜于道场。”他认为人生是有限的,世人想要得到解脱,就必须期生净土,在道场获得人生的乐趣。净土法门礼拜,供养阿弥陀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寿佛。谢灵运的《无量寿颂》是与谢惠连唱和的作品,载于《广弘明集》卷一五,全文如下:“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清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必晨征。”佛经记载,阿弥陀佛于往世为菩萨时,名为法藏,曾发四十八愿,长期修行,成为佛陀。谢灵运的诗不但赞扬阿弥陀佛的功德,称颂净土的美妙无比,而且表示自己也要皈依净土法门,寄身于彼岸的极乐世界。谢灵运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各家对他均有影响。他接触的佛教流派也很多,不限于庐山净土法门一家。但是,综观谢灵运的立身行事及文学创作,庐山净土法门对他的影响更为深巨,是他思想的主要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