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净土宗 >>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4)

分享到:

   东晋刘宋之际是中国古代山水诗开始大量出现的阶段,也是我国水山画的滥觞期。水山诗、山水画都是把自然山水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题材是一致的。谢灵运的水山诗和庐山净土法门有很深的缘份,那个时期的山水画是否如此呢?历史事实能够作出肯定的回答。
   东晋顾恺之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初创时期的主要画家,他的山水画有《庐山图》、《望五老峰图》、《雪霁图》等,还写过一篇《画云台山记》,叙述这幅画的设计及画法。顾恺之和慧远是同时代人,庐山是慧远创立的莲社所在地,顾恺之把庐山作为描绘对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净土法门的向往。他的作品还有《净土居士图》、《八国分舍利图》、《康僧会像》等,还在瓦官寺绘制过维摩诘壁画。顾恺之是一位兼作佛画和山水画的大师,在那个庐山净土法门昌盛的时代,他必然也要受到影响。竺法旷是中土净土法门的先驱,元兴元年(402)逝世,顾恺之当时任散骑常侍,为他作赞传,事见《高僧传》卷六。由此推断,顾恺之当和竺法旷有过来往,否则,不会由他撰写赞传。
   东晋的另一名重要山水画家戴逵,他的画有《吴溪山邑居图》,其子勃有《九州名山图》,均系山水画。戴逵还曾为会稽山阴灵宝寺作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像,隐于幕后听取意见,三年始成;又为瓦官寺塑《五世佛》。戴逵和顾恺之一样,也是兼作佛画和山水画。戴逵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有《释疑论》,与慧远、周续之反复辩论,《广弘明集》卷一八收录了他们的往还书信。载逵虽然不赞成佛教的因果报应说,但是,从雕制无量寿佛像一事来看,他对净土法门崇拜的对象还是抱着认同心理的。《法苑珠林》卷一六记载:“晋世有谯国戴逵字安道者,风清概远,肥遁奋吴,宅性居理,游心释教。”戴逵信奉佛教,他的山水画也必然受到佛教的熏陶,融入净土法门的某些因素。
   宗炳是慧远莲社的十八高贤之一,也是晋宋之际重要的山水画家。《宋书•隐逸传》对宗炳有如下记载:“好山水,爱远游。……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群山皆响。’”宗炳迷恋山水可以说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在老病交加的情况下,还把自己游览过的名山大川画下来,作为观赏对象,进行神游。由此可见,他创作的山水画数量很多,因为南方的许多自然名胜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宗炳不但大量创作山水画,而且是山水画论的开创者,他的《画山水序》收录在《全宋文》卷二○,文中对于山水画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开头写道:“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他认为山水虽有形质却趋于灵异,和大道相通。贤人内心澄净,能从自然山水中领悟至道的奥秘,所以,自然山水对于他们别具魅力。宗炳的这段话从哲学和美学高度阐述了人和自然山水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庐山净土法门高贤酷爱自然山水的原因,他们登临山水是是“澄怀味象”,是从山水中领悟佛性。文中还写道:“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他把神和理视为山水画的灵魂,创作主体通过有形的山水捕捉到无形的神和理,并把它们再现出来。宗炳是庐山净土法门的重要成员,他所说的神和理,就是净土法门推崇的妙悟和佛理,所谓的“神超理得”,乃是创作过程中的大顿悟境界。宗炳的山水画和山水画论,可以说是庐山净土法门向艺术领域的延伸和渗透。
   艺术界很早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通过分析东晋刘宋之际山水诗、山水画与庐山净土法门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早期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在思想倾向上具有同根所生的性质,它们都和庐山净土法门存在渊源关系,庐山净土法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二者的思想母体,可视为特殊意义的诗画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