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净土宗 >>

憨山德清的净土思想

分享到:
【内容提要】憨山的佛教修持始于参禅,终于念佛。憨山以“唯心净土”指代净土法门,又不废西方净土作为修证指向的存在,但强调一切净土皆为心造,而不具实相,并立足禅者立场,以念佛观想为通达净土的正因,以参究念佛融摄禅净,在明末佛教净土信仰中独具特色。

  净土思想渊源于佛陀时代的念佛与生天思想。它是佛陀为未得道成佛、眷恋五欲的人们所施的解脱现实痛苦的方便说法,尽管佛教史上有关于弥勒的兜率净土、阿閦佛的东方妙喜净土之说,但在中国净土史上,本愿他力的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净土成为普遍俗化的法门。自北魏昙鸾提倡口念阿弥陀佛始,净土一系即以其“易行道”而流传开去。至明末,经过几代净土大师的理论完善和修行实践,净土宗成为明未佛教复兴仅有的几个宗派之一,且明末出现了弘扬净土的两大宗师,莲池袾宏与藕益智旭。事实上,自宋以降,念佛之净土思想已融于天台、禅、律等诸宗教门中,成为各家依止的普遍的修行方法。在明末高僧中,顺应时代思想趋势,净土也成为高僧大德佛学思想的一部分。憨山德清(1546——1623)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虽是个禅者,但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净土思想,并有其独特的表达。

     一、憨山的净土修行和论述

   憨山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憨山7 岁便被送往故乡的寺庙读书。据《憨山年谱》记载,“九岁,读书寺中,闻僧念观音经,久之能诵”。19岁,憨山于报恩寺剃度出家,“乃专心念佛,日夜不断。未几,一日梦中见阿弥陀佛现身立于空中”。20岁,云谷法汇禅师向他“开示审实念佛公案,从此参究,一念不移”。32岁,“因思父母罔极之恩,且念法多障,因见南岳思(青原行思)大师发愿文,遂发心刺血泥金,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33岁始“刻意书经,无论点划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并梦见弥勒兜率天,受弥勒接见,72岁,在云栖法堂说《念佛切要》,“结草庐山……闭关谢缘,效远公六时刻香代漏,专事净业”。(注:以上诸引皆见《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五十三、五十四《自叙年谱》,以下引只注卷数。)在憨山修行过程中,始于参禅(憨山曾在盘山和五台山修行禅定功夫),终于净业,反映了明末普遍的净土归向。
   憨山有关净土的论述有:《示优婆塞结社念佛》、《示参禅念佛法》、《示念佛切要》、《示印西净公专修净土》、《示修净土法门》、《示念佛参禅切要》、《答德王问净土法门》、《答僧海印禅净双修二问》、《结社念佛修四十八愿同生净土文》等。另外,憨山有关净土思想也散落于他的《法语》、《书问》等卷中。
   憨山之推行净土法门,其原因在于:其一,在佛说修行出生死方便法门中,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憨山认为《华严经》、《法华经》、《大乘起信论》等无不以净土为指归,而佛教史上诸大师马呜、龙树以及五代永明延寿等极力主张净土一门,禅宗诸祖虽未明言净土,但悟心即出生死,出生死即归净土。此在说明净土的提倡,古来有之,具有权威性。其二,净土法门就其本身的理念来讲,具有和合禅教,圆摄顿渐的特质。憨山认为:“佛说法门虽多,其要有性相二宗。以其机有大小,教有顿渐之设,末后分为禅教二门。教则引三根,禅则顿悟一心……若净土一门,普被三根。顿渐齐入,无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圣法门。”(注:卷二十,《净土指归序》。)其三,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禅宗,在其发展成熟过程中,弊病丛生。禅徒尊参禅为向上事,忽视戒律,口口谈空,心心落有,好名之辈则以古德成语作口舌便利,禅门日衰,而净土则是拯救禅林时弊的最好方法。在憨山看来,禅在六祖以前均以当下即悟得解脱,青原以下,便以参话头明心见性,但这种直接当下的修悟方法只有上上根人才能实现,并且需要善知识时时调护、提撕、堪验,方成正路。宋元以后,禅道调弊,不唯善知识减少,禅定更难以实现,遭人弃丢,而净土修行只需持名念佛即出生死,是易行一路,既适合上根人,更适合中下根人以及在家居士修行。

     二、唯心净土及往生之正因

   憨山思想的一大特点是融合。对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大系,他倡导三教合一;在佛法上则提倡禅教一致、性相一源。就净土思想而言,憨山秉承永明延寿的观点,主张禅净双修,并且以“唯心净土”作为禅净双修的理论基础。
   在佛说的经典中,“净土”在《阿弥陀经》等经中是作为一种功德庄严的对象被描述的。如《阿弥陀经》说彼国有“七重栏,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以及常有天乐,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等,是一个没有人间苦恼、超脱生死轮回的极乐世界。《华严经》、《维摩诘经》在讲到净土时说:“三界所存,唯是一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尽管这只是佛陀随机立说,方便开示,但由于僧徒对经典的理解有异,关于净土的理解实际上即表现出倾向于妙有实相、本愿他力的西方净土之“净土究竟论者”和倾向于真空、自力的唯心净土之“禅宗究竟论者”。自永明延寿禅师始倡禅净双修、调和禅净之后,唯心净土就成为历代禅师的用力处。
   憨山本着禅者立场,以为佛教的宗旨,单以一心为宗,此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了无纤尘,众生与佛本是一体,皆是如来藏清净妙明真心所现。众生与佛的转换只在迷与悟的一念之间。据此,净土自是唯心所造,即“唯心净土”。他说:“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弥陀,所求净土,即唯心极乐。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出现,步步极乐家乡,又何必远企于十万亿国之外,别有净土之归耶?”(注:卷二,《示优婆塞结念佛社》。)憨山从两个方面来阐明净土不在心外,于心外求净土而不可得。
   其一,“唯心净土只在一念净想所感变”。憨山认为一切世界为“想”所持,“想”又分为染想和净想。娑婆世界的构成即在于染想,“以众生日用念念染想,但造生死苦业”。(注:卷十八,《答袁沧孺使君》。)参禅的目的就是要去掉“染想”,以恢复本来具有的如来藏圆满真心。净土的获得在于“净想”,“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以“净想”更换“染想”便得往生净土。憨山说:“今要出苦故,念念净想,想佛净土。”净想胜则染想消,染想消则净想纯,净想纯则变秽土为净土。(注:卷十八,《答袁沧孺使君》。)在憨山看来,并未有实体的净土世界,经中所谓娑婆世界之西越十万亿佛土有极乐国乃是佛陀要人知有所归向,是方便说法而已。就一念净秽来说,“目前日用行履,步步头头,皆是净土,岂有十万亿之遥耶”?(注:卷十八,《答袁沧孺使君》。)“唯心净土者,专在一念净想所感变耳”。(注:卷十八,《答袁沧孺使君》。)凡夫俗子之所以远求极乐,盖在于不知“即秽是净”的道理。显然,憨山的唯心净土不离于禅宗的“即心即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