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净土宗 >>

憨山德清的净土思想(3)

分享到:


     三、参究念佛

   在净土工夫论上,憨山提倡禅净双修。他说:“参禅看话头一路,最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稀,一以根钝,又无古人死心,无善知识抉择,多落邪见。是故念佛参禅兼修之行,极为稳当法门。”(注:卷五《示刘存赤》。)然而,参禅注重明心见性,着眼于当下现实以及自力解脱,念佛则关注于临终时的往生,以本愿他力为解脱之力;并且参禅是先悟后修,念佛是先修后悟。如何在理论上使两种修持方法合而为一,实为一难题。僧人海印就曾应这个问题求教于憨山。憨山从悟心于悟佛的本无二致以及参禅与念佛的殊途同归等方面来融摄禅净。
   从“唯心净土”的本体论来看,心与土不二,参禅与念佛相资为用。憨山认为参禅在于离妄想,念佛于专净想,故参禅未悟之时,“非念佛无以净自心”,心净即是悟。悟心后仍然要念佛,“非悟佛无以成正觉”。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消失,自心明了即是悟。因此,念佛即是参禅,参禅即是念佛。
   就修行解脱的用力处和归向处看,参禅与念佛也有共同的旨趣。憨山在描述参禅看话头的疑情工夫时指出:“从前诸祖教人看话头,如庭前柏子树、麻三斤、乾矢橛……等公案,随提一则蕴在胸中,默默参究,借此塞断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话头得力,忽然地一声,如冷灰豆爆,将无明业识窠臼,一拶百碎。”这是将一则无意义的话作话头咬定,以阻塞、割断妄想之根,迫使意识将内外一切妄想、心境放下,做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注:卷十,《答山东德王问》。)久之,话头得力处,便幡然了悟,出脱生死境地。念佛法门则“单提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就于提处即下疑情,审问者念佛的是谁。再提再审,审之又审,见者念佛的毕是谁。如此,靠定话头,一切妄想杂念当下顿断如斩乱丝”。(注:卷九《示念佛参禅切要》。)这种功夫的佳境是“忽然打破漆桶,顿见本来面目。身心世界当下平沈,如空华影落,十方圆成,成一大光明藏”。(注:卷九《示念佛切要》。)念佛只是话头禅的一种变通方式,是以阿弥陀佛作为话头的念佛禅而已,话头禅和念佛禅所下疑情的并不在话头或阿弥陀佛本身。而是通过话头和念佛的提撕、审察以净除业识,了脱生死。憨山指出,古人说话头就象敲门瓦子一样,只是敲开门要见屋里人,而不是在门外做活,依话头起疑情。其疑不在话头而生死根底;念佛起疑情不是疑佛是谁,而是所念的是谁。两者都是割断意念的产生。
   尽管参禅与念佛有诸多共同之处,都是解脱生死的方便法门,但两者毕竟有所差异。就修行实践的入手来看,念佛更为简易,是“易行道”。憨山分析了众生解脱生死的心态,认为参禅是离妄想,念佛是专净想,众生由于久久沉溺于妄想之中,习气深厚,要想去掉妄想,否定或摒弃现有的生活状态和情感欲念相当困难。念佛在于净想,在于肯定无苦的极乐世界,这是众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人们心理较容易接受这一指向。再者,只有上根人才能当下即悟,大多数人则未能悟。这些未能当下即悟之人,只要一心念佛,即可乘愿力以往生,花开见佛,立证菩提。所以憨山说“参究难悟,念佛易成”。
   针对有的净土信仰者“一概示人念佛,更无他语”,流于形式主义的空口念佛,憨山指出执持名号只是念佛的外在形式而已,念佛本为出生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如果不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死之本在于人的爱欲,并以一念断之,则念佛只是空求往生西方,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佛只是一边念,生死只是一边长。故而,憨山强调:“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佛堕妄语矣。”(注:卷九《示念佛切要》。)
   为了将自己所理解的念佛与一般形式上的执持名号区别开来,憨山以“参究念佛”来指示他的净土修行。所谓参究念佛就是以参究之心来念佛。具体来说,就是以一声阿弥陀佛作话头参究,“但提一声佛来,即疑审者是谁,深深觑究,此佛向何处起,念的毕竟是谁?如此疑来疑去,参之又参,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注:卷十一,《答湖州僧海印》。)参究念佛贯穿着参禅者的一整套参究工夫:疑情、提撕、审察,实乃是禅宗的修证法门。憨山自己也说:“此为念佛审实公案与参究话头原无两样,毕竟要参到一念不生之地,是为净念。止观云,若心驰散,应当摄来归于正念,正念者,无念乃净念。”(注:卷十一,《答湖州僧海印》。)憨山会通南北禅宗,参禅念佛通过正念通达无念而融摄归一。
   在明末高僧中,有着普遍的归向净土的趋势,但以何种立场以及如何修正净土皆因各人的理解而有差异,反映了明末丛林净土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憨山、莲池、藕益可作代表。在禅净关系上,憨山和莲池均站在禅宗究竟论立场归于净土。然而,憨山在禅净两者的轻重上不分彼此,以相资为用,互补为善;莲池则摄禅归净,以往生为归宿。藕益力主消禅归净,视净土为至极圆顿法门。在修证方法上,憨山和莲池都以禅者身份参究念佛,注重在能念所念的念上反观,体察究审,以明自心。但具体实践中,憨山取念佛与观想为正行,莲池则只取称名与实相,不许观像和观想,以称名念佛直贯实相念佛,由事一心而达理一心。藕益则站在天台宗立场立论,认为念佛三昧为三昧中王者,以持名念佛为简易至稳当,且能涵摄参禅与止观,故念佛往生只需持名即可,无需参究。由憨山、莲池、藕益,反映出明末佛教由禅宗逐渐发展成为普世性净土信仰的逻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