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在《大乘玄论》卷一中说:
问:若以有无为教,表非有非无理者,何不以非有非无之
教,表非有非无之理,必以有无之教,表非有非无理耶?答:不
可以月指月,应以指指月。若利根菩萨,应如是说。但凡夫着
有无故,以有无表非有非无。又说:
非有非无,是二不谛义。能表是有无,所表非有无,故成
二不谛。以上观点,可以说是三论宗的哲学理论基础。这里所说“教”、“能表”,指的是思想意识、语言文字,或可称之为“名”、“假”、“假名”等;所说“理”、“所表”,指的是不依人的思想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也可称之为“体”、“性”、“境”、“实”、“义”等。总的意思是说,在语言思维与客观实在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前者以分别有无、是非等差别为特点,绝对不可能对无任何差别性的后者作出正确的反映。以有无表非有非无,好比以指指月,只是方便,其实有无与非有非无、指与月之间无任何相通之处。所以吉藏说:“文言终不得理,哪得为谛?”(《大乘玄论》卷一)这种观点属于不可知论,吉藏的三论宗就是从这里出发,来讨论当时佛教的主要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