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宗派 >> 中国天台宗 >>

天台“性具”思想初探(2)

分享到:

   第二、既然佛与众生皆性具善恶,那么他们之间的差别还存在吗?对此,智者大师提出:一阐提虽然丧失了修善,但其本具的性善还存在。佛陀虽然断除了修恶,而其性恶仍在。我们知道,性是“不可改”、“不可断坏”,也就是永恒不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佛与众生本具的善恶二性也是永远存在的。那么,佛与众生之间还有差别吗?智者大师认为,尽管佛与众生乃至一阐提皆性具善恶,但并不能抺杀他们之间的差别,这是因为:1、性德善恶本具,但修中善恶可断。一切法不出善恶,由性中善恶起作修中善恶,然后产生世出世法。修中善恶属于事用,有染净逆顺的差别。阐提是染逆之极,断修善尽;佛是净顺之极,断修恶尽。2、性中善恶不断,只是善恶的法门。诸佛向门而入,则修善满足,修恶断尽;阐提背门而出,则修恶满足,修善断尽。人有向背,门终不改。性既不可改,复不可断坏。3、佛和阐提的差异在达与染。佛虽不断性恶,而能达于性恶,不为恶所染,因此永无复恶;阐提则染而不达,与佛相距甚远。

   第三、既然性具善恶,那么佛教的教化之功因何而显呢?众生与佛同具善恶心性,善恶心性不能改,那么恶人是否还能行善、佛陀是否还做恶事呢?智者大师指出,恶人如一阐提虽然没有了修善,但性善仍在。虽然不能够通达和了解性善,但是如果遇到佛菩萨的教化善缘,一念善心萌发,仍旧可以行善消恶。同样就佛陀而言,既证得佛果,当然修恶全无,但是性恶仍在,只不过因其对恶法的透彻了解,所以面对恶法能够出入自如,不会被恶法所染。也正因为于恶自在,所以即使生活在世俗恶的环境里,甚至现身于地狱门中,也能“广用诸恶法门化度众生”而终不为恶法所染。

   (二)、性具实相

   如果说“性具善恶”是天台哲学对于众生的本性——亦即心体的诠释的话,那么,“性具实相”说则是其对于众生与佛以及心与心外万法之间关系的说明。

   智顗在《法华玄义》中对实相进行了诠释,他说:

   所谓实相,实相之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此从不可破坏、真实得名。又此实相诸佛得法,故称妙有;妙有虽不可见,诸佛能见,故称真善妙色;实相非二边之有,故名毕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异,故称如如;实相寂灭,故称涅槃;觉了不改,故名虚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来藏;寂照灵知,故名中实理心;不依于有,亦不附于无,故名中道;最上无过,故名第一义谛。如是等种种异名,俱名实相。种种所以,俱是实相功能。

   按照智顗的说法,“实相之相无相不相”,即此“不相无相”就是诸法实相,也就是说,“实相”是从其不可破坏的真实理体而命名的。若从其它方面去描述,可以有十种不同的称呼:从能为诸佛所效法的角度称为妙有;从诸佛能见此妙有之法的角度称为真善妙色;从不著二边的角度称为毕竟空;从其中蕴含的空理非一非异的角度称作如如;从其表现的寂灭状态称为涅槃;从能为觉了而不改其性的角度称为虚空佛性;从含摄万法的角度称为如来藏;从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灵明通达的角度称为中实理心;从其不著有无的角度称为中道;从其最极究竟的角度称为第一义谛。从智顗对实相概念的描述,可以看出天台宗“性具实相”说对中观学的继承和创新之处。就继承而言,天台宗性具实相理论倡导诸法与实相的相即互具,认为世间一切诸法、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微尘,无一不是“实相”的显现,无一不是当体即空的,“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皆是法界,无非实相,则诸法皆体。”。就发展创新而言,天台宗将如来藏、“中实理心”当作“实相”的异名,从而将“实相”看作是性具或心具的“理体”,进而将其与众生之心相结合,形成“一念无明法性心”之心性本体,将“实相”概念理体化和内在化,智顗认为:

   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最居初。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

   在他看来,实相是亘古长存的理境,本自有之,因为它是一切法的理体,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于迷悟不同。十界同含一实相,理体本一无异,因此,诸佛与众生虽属不同法界,形似相隔,但无妨它们在实相原理下的统一圆融。

   (三)、一念三千

   在论述生佛互具思想的基础上,智顗提出了众生的“一念心”之中内在地包含着世间诸法的“一念三千”思想。所谓“一念三千” ,是指世间诸法与心体之间所蕴含的略近于本体与现象关系的命题。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卷五中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

   这里,智顗主要阐明了三千世间的生成以及三千世间与一念心的前后、纵横关系,指出世间、出世间诸法各有自性,互相依赖、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个整体,法性本来圆满,万法如其所是地遍存于众生的一念无明法性心之中。就三千世间的生成理论而言,可以分为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三个步骤。

   首先,天台宗依照迷(无明)、悟(法性)两种性质盛衰消长的存在状况,将佛教所说的“整个世界”——世间和出世间,分作层层递升与下降的一个序列: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其中,前六界合称“六凡”,属六道轮回的循环圈;后四界合称“四圣”,是觉悟层级的果位位格。“此十法界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混滥”。在解释何以将六道、四圣同称法界时,智顗说:

   谓六道、四圣皆称法界者,其意有三:一、十数皆依法界,法界外更无复法,能、所合称,故言十法界也。二、此十种法分齐不同,因果隔别,凡圣有异,故加之以界也。三、此十皆即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地狱,是趣不过当体即理,更无所依,故名法界,乃至佛法界亦复如是。

   《摩诃止观》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