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外境的唯识学在解释有关物质世界的现象时不如有外境的唯识学方便,但解释身体和境界的关系、怎样进入其它世界等问题比有外境的唯识学方便。在有外境唯识学中,身体是外境中的一个物体,和别的物体本来没什么不同,都是深层心识变现的。但意识不知以什么机制附着在身体上,从这个身体来感知外境,所以是个比较特殊和重要的物体。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外境境界的一次完全改变,身体也相应变化,就象梦境变化一样。关键是身体和意识的关系没有说清,进入另一世界的问题也很难说清。
无外境唯识学说明的则很清晰。意识通过感觉通道来接收信息,外境可以没有但感觉通道必须有。身体是感觉通道在外境中的投射,在我们根据感觉信息编织的外境模型中,感觉通道本身被编织成了身体的样子。但身体不同于别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样的外境,这个外境中必然会有身体,只不过在不同外境中的身体可以有所不同罢了。进入另一个世界就是感觉通道连接到另一个频道上,接收到新的信息。如果连接足够强,则足够真实,乃至能完全进入。在任何境界乃至中间状态感觉通道一直存在,而且总是表现为外境中的一个身体,所以频道切换过程中身体一直存在,于是被解释成身体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
从这些地方看,无外境唯识学的解释力更强,只不过在解释涉及外境的现象时不如有外境的解释方便。这有点象唯一世界比多世界和个人世界理论解释一般物质现象方便,但对某些特异现象则不能解释。高级的理论在解释一般现象时显得复杂,但适应范围更广。
2.5.调和有外境的唯识学
有外境和无外境的唯识学也不是完全不可调和。按无外境唯识学,深层心识怎样向意识传送信息?怎样保证这些信息能产生一个物质世界的知觉?最合理的办法还是综合各种信息建构一个外部世界模型,再按这个模型向意识传输信息。当然这个模型可以比物质世界粗糙,在传输环节还可以再细化和丰富。如果采取这样一种办法,则这个模型就是物质化的个人世界,只不过可能更粗糙,有很多复杂的深层结构。这样的模型还可以从粗到细有不同等级,从非常接近物质世界的模型到完全没有模型可以形成连续谱。
但这些类似外境的结构不是由独立的心识变现的,只是种子的某种聚合结构。它和有外境唯识的差别在于,后者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外境,而无外境唯识同一时刻可以有多个种子聚合结构存在,也就是多个不同世界。它们象不同的频道,意识接通某个频道就进入了那个世界。种子聚合结构的范围甚至可以比身体周围一定区域更大,是一个很大的个人世界。
根据唯识学理论,并不是种子消失变为现行,而是种子仍在同时现行。这更适合根据感觉信息建构知觉模型的解释,知觉模型和感觉信息是独立的。但也可以认为只有意识的感觉、知觉和思想是现行,物质世界不能称为现行,唯识学的种子生现行学说不适合于物质世界。这样理解则无外境唯识学也可说通。
总的说,无外境的唯识学也符合佛教唯识理论,且前提假设更少、包容力更强、更有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