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港台佛学教育 >>

大學院校禪修教學之理念與方法

分享到:
說明:本文為應邀參加九十五年四月,於中國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會議論文。論旨從佛陀教法的普遍性,分享筆者近年在大學教授佛教禪修的教學方案與經驗。其中專門之禪學理論,於《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書〈結期精進之禪觀所緣〉一文(頁三五至七三)中,有較完整而詳細的分析。故本文只節錄佛教禪修涉及生命教育、大腦科學等學門領域之討論,其餘介述禪修意義與方法之段落,只保留章節名稱,內容請讀者參閱前文。

    佛法,不祇是一套知識性的學問,它更是讓生命活得更燦爛、更光明的人生智慧!佛法,不應祇是佛教徒的「專利」,任何人都可以從其中汲取養份,豐富人生!

    筆者於大學院校講學之際,深覺佛法中洞觀的智慧與深徹的慈悲,青年學子們縱然只是淺嚐一二,也能受惠無窮;而且佛陀的教法本來就具有超越性與普遍性,只要講授者如實運用得宜,絕對不會引起宗教、宗派上的對立,更不會讓無信仰者有威脅感或排斥心。故在大學授課時,嘗試將佛法的精神特色與禪修的具體技巧編入教材,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得到同學們很好的回響。

一、佛教的禪修鍛鍊能補生命教育之不足

    臺灣教育當局近十年來,開始重視「生命教育」課程的設置,主要是著眼於學校教育除了重視知識的傳授,亦不應忽略生命價值與生活目標的啟發,故明令各級學校應以「生命教育」為教育重心,並規劃具體教學方案,期能培養青少年具備良好的品格,於人於物感恩惜福,有能力面對人生困境,並充分發揮生命的價值。

    筆者於二○○二年應邀於臺北師範學院講授「生命教育」課程,二○○二年起於東吳大學擔任「佛教經典選讀」課程。前者是師範教育的師資培育課程,授課內容不宜涉及特定宗教教義的傳授;後者雖名為「佛教經典選讀」,但這並非宗教學院或佛學院所開設的課程,而是隸屬於哲學系的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選修的學生多數是法商學院的中高年級學生,應重視佛法義理對於學生生命意義的啟示與生活價值的發揚。從廣義而言,二者都可視為「生命教育」的課程。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歷程;順逆窮通,更是人生際遇所不免,而現代生活又充滿著緊張與壓力,在在都需要清明的心智與良好的情感調節能力。筆者認為,理想的「生命教育」,在人生哲學與宗教信仰的追求上,肯定多元價值;在認知判斷與情緒調理的學習上,重視彈性處事與應變的能力。而培養學生堅定自身的人生目標與尊重多元,善處多變的世態,都是「生命教育」所應用心之處。而筆者認為,在根本原則與當機應用的中間,更可提供一種訓練,它雖不是價值肯定,但卻有助於實現人生理想的能力;雖不是喜樂境界的本身,卻有增益吾人調理心緒的能力。此即是專注力和因專注力而增強的意志力。正確的觀念,如果沒有專注力的對焦與意志力的堅持,則無法實現;而情緒的起落,如果沒有能力轉念與超越,則負面情緒將益形惡化。

    傳統的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授與灌輸,但是「知道」並不等於能「做到」,知識學習過程中,當我們能清楚地專注於一個學習的情境或對象,並且能以意志力堅持長久的時間,才能提昇學習的品質與效果。所以,沒有專注力與意志力的輔助,是不可能有好的成果的。再者,情緒管理更不單純只是心理認知的層面而已,如面對至親的死亡,理智告訴自己哀傷無益,而情感上卻難以平靜如常,只有透過專注力來轉移思慮的對象,不再陷溺於無謂的哀傷,並以堅強的意志力保持心念的平靜,才能真正面對並超越一切的挫折與困難。

 

    在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中,禪定力的鍛鍊,就是重視專注力的練習與培養,以及從中增進意志力的堅強,這些對於學習知識,調理情緒,都有很大的助益。因為專注力愈強,則情緒的自我調理能力也就愈強,學習知識的效果會愈好。而當我們能免於躁動情緒的困擾,也就更有能力與勇氣,來面對並處理人生中的許多危機與困境。

    至於具體教材的施設,筆者以佛教傳統禪法中的「安般念」與「慈心念」,作為練習專注力的對象,並說明此一能力的理論內容、實際功效與操作技巧,並附帶提及專注力對於增強意志力的助益。

二、培養專注力之重要性

   大家都同意,學習有助於心智的成長與能力的增進,而近年從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中得知:大腦中的神經元,會因為學習而形塑成新的連結,而且會因頻繁的使用而變得更為強韌。腦神經科學知識的進展,使吾人對於原有的教育與學習功能,增加了具體的科學佐證。[1]

   早年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大腦的結構與內容,在童年初期就已固定不變。然而現在已經知道:出生時腦部配備的神經元,在人的一生中都會繼續編織路徑;腦部會劃分出多少位置給身體與心理的活動內容,端視生活中身心的活動方式與內容,並且一生都持續不斷地在腦部留下印記與影響,進而造成神經路徑的改變,此稱為「神經可塑性」。[2]腦神經的此一特性,終生都在持續進行,個人的選擇意向與持續意志,更是驅策身心活動的主要因素。這其中,大腦反映的不只是身心訊息的改變,更能具體反應物質與心理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引導性心靈力量,是形塑大腦路徑的重要因素與力量。[3]此中,專注力與意志力在神經路徑發生系統功能的改變上,扮演了重要的關鍵角色。

   「注意力」是對於某個目標的警覺、專注作用,這是大腦的認知作用之一,也是認識過程的要素。普通說是「注意」,深刻而言,即感官與事物接觸時,如眼見色、耳聞聲等,大腦因此一接觸而反應和警動,才發而為辨識、了別的作用。大腦此一警動反應作用,即是「注意力」。引起我人產生認知者,是大腦藉由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官能,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等對象,所產生的種種認知活動。這些訊息,平常像排山倒海而來似地充斥在我們的周遭,但是只有主動的認知,與透過專注力長時地保持覺知,才會對於對象有清楚的認識與掌握,否則雜蕪的外界訊息,並不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或重視。

   一般人平常的心念非常散亂,感官被外界的諸多境相所牽引,導致心意散動浮躁,這對於需要專心才能有成果的學習活動是不理想的;再者,人的情緒若常常易受外界的干擾,則也是非常令人苦惱的。故筆者參考佛教的禪定之學,設計簡單易學的練心方法,鍛鍊專注力與意志力的增進,以助益於知識的學習與情緒的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