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港台佛学教育 >>

大學院校禪修教學之理念與方法(2)

分享到:

   本文所討論的「專注力」,屬於人類的精神活動。在英文中,mind指意識、思維和感受等能力;heart則有具象的「心臟」義,和抽象的「心情」義;head是大腦、頭腦義。而中文的「心」,一是指「心臟」,屬於五臟之一的生理器官;二是指思想、意念、精神作用的「心」,名為心意、心念、心識等。雖有以上二種之分,然而中國傳統醫學中,「心」為五臟之一,而且被認為是主管思維和意念的處所,例如稱精神疾病為「失心瘋」。西方醫學與中國不同,自古以來即以頭部或大腦做為思想的中心。簡而言之,西方人將mind關聯於head中國人則把mind關聯於heart。[4]依於中文之慣用義,本文出現之「心」,皆指思想、意念等精神活動。

   將心念投注於某個目標的警覺、專注作用,在佛教中稱為「作意」;它是心所之一,[5]是心的精神作用,也是認識過程中的要素。如《中阿含經》云:「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6]耳、鼻、舌、身、意、識亦同。此「念」,即是「作意」,淺說是「注意」;深刻的說,即根境和合時,心反應而警動,才發為了別的作用。此心的警動反應作用,即是「作意」。

   有關增強專注力的方法,在佛法中稱為「禪定」之學。「禪定」(dhyana),是梵語「禪那」的音譯,加上漢語「定」的義譯而成的梵漢合稱詞。意指心念專注於一個特定對象––––所緣境,並停息所有的散動亂想,以達到專一安住、平和安穩的精神狀態。所以禪定有「心一境性」——心念專注於一個選定的對象而無散亂的特性。在佛教的修行系統中,心念專注的程度,又分有四禪八定等淺深次第不等的定境。[7]

   一般人的心念常是散亂而浮燥的,這種散亂的心念狀態,易使吾人意志渙散無力,不但受制於情緒的波動,煩惱的擾亂,也無力於知識的學習與善法的進修。若能習禪而得定,不但能使身心輕安,情緒平和安寧,而且在學習專注力的過程中,也就連帶的增強了意志力。以此兩種能力來學習知識、調理情緒,才能獲得良好的成果,這即是修習專注力——禪定所得的益處。

   我們都曾遭遇悲傷或挫折,多數人偶而也會陷入情緒的低潮,但是並非每個人都會因為負面情緒而陷入憂鬱,或讓負面的思維擾亂正常的生活。以憂鬱症患者為例,當其情緒低潮時,常會引發強烈的「憂鬱思想模式」,例如認為自己倒楣而無價值,梗在眼前的問題永遠無法解決;種種的負面思維與焦慮情緒,一發不可收拾,遂引發成憂鬱症。嚴重患者的這些反應,幾乎成為自動制約的習慣,一旦遇到困難與打擊,負面思維就一再重複而成為惡性循環。

   我人宜透過專注力的鍛鍊,養成清楚覺察思維內容的能力,更進而以堅強的意志力,將專注力轉移到健康而且正面的思考內容,如:尋求支援,放下心中憂傷的重擔等等。以專注力覺察思維與情緒的內容,進一步轉向到正確的觀念與健康的心情,並且以意志力任持之;於此,縱然有哀傷的情緒生起,都將是短暫而局部的反應,不致於導致新的循環或惡化。

    以專注力——禪定為基礎的學習方法,讓學員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思維,尤其是警覺到,憂傷的情緒是會惡化的。透過專注力的鍛鍊,使我們在剛開始感覺煩躁不安的情緒生起時,就立刻警覺,並以「只是覺察而不加以反應」,或是以正面健康的思維來轉移與替代,如此運用純熟之後,不但可以避免與不愉快的思想或記憶強力掛勾,更能避免陷入憂鬱與自傷的惡性循環中。

   佛教的禪定之學,即重視依於正確的方法,有次第地練習與增強專注力,以發展自我引導的意志力,這樣才能進一步運用清明的觀察力,成辦一切善法。此中需要注意的是,定學不是佛教修行的最終目標,佛法的重心在於「般若」(梵prajba智慧)的觀照,稱為「慧學」,亦即「觀慧之學」。慧學藉由禪定為輔助,以觀慧力對於觀察對象(所緣境)加以推究與觀察,進而現見諸法的自相與共相,證得緣起無自性的般若智慧。

三、佛教傳統禪法之抉擇與特色[8]

1.傳統禪修法門之內容與特色

2.抉擇適合在一般學校教授之禪法

 四、「安般念」之修行方法與特色[9]

筆者依循佛陀教法的殊勝處,與個人實際之教學經驗,在大學院校的禪修教學中,主要以「安般念」與「無量三昧」為主。此乃著眼於佛陀超越宗教、宗派、文化、各種信仰傳統,而能普遍一切的修行教法;而此又可說是佛教經典所明載的,最傳統、最古老的修行法門。

「安般念」,即是以呼吸做為靜心修定的對象,它的重點是「觀察自然的呼吸」。其具體的練習技巧是:將鼻孔以下的「人中」區域,作為觀察的範圍,專注地覺知氣息在此一區域通過時,空氣接觸皮膚所產生的磨擦、長短、冷熱等感覺。至於身體的其他部位,無論有任何苦樂覺受生起,身外的周遭環境,無論有任何動靜,都一概不予理會。一再警覺地防止心念飄忽遊離,忘失了專注觀察(人中範圍的)呼吸。只要一覺知自己失念或散亂,就一次又一次地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的觀察上。

至於練習的時間,筆者安排在每次上課開始時,以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大家練習,並請學員在其它空檔時間常常練習。只要能持之以恆,專注力就能加強,對於學習能力的增進與情緒的調和平穩,將有很大的助益。

之所以選擇「呼吸」作為練習專注力的對象,主要的優點如下:

 1.此一禪修所緣具普遍性

其實藉以練習專注的對象種類很多,在各種宗教或修行系統中,都有自己的修練方法,然而無論是持誦還是憶念,多以信仰系統中的神、佛為念誦的對象;有一些持誦咒語的方法,甚至強調其中的加持與神秘力量。然而校園中的「生命教育」課程,並不適合全套模仿或挪用,因為容易使學生陷入宗教信仰的認同或排斥的困擾,而且如果太強調神秘的加持或感應力量,將貶抑或否定自我的覺知與專注能力,喪失自信心而完全依賴外在的力量。

在現代心理學中,也討論到許多透過靜坐來改變意識狀態的方法,其中以「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簡稱TM)較為風行而廣為人知。[10]此一方法雖然強調「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哲學或生活方式。」(Harold,al.1975)其過程也不採用宗教儀式,然研究的學者認為,它仍然帶有幾分神秘氣息。它的方法是:「學習者必須先行拜師,經接受後,由教師秘密傳授一個咒語(mantra)。咒語通常只是一個不帶意義的單字。」據研究者認識的「一位美國普渡大學的教授,學習超覺靜坐,從教師處領受的咒語是FLOG。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是golf(高爾夫球)的倒寫字。此一發現,咒語就失靈了。咒語的功用是供靜坐時重複默誦,目的在於使自己意識集中,不為外務分心。」[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