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教育:入世佛教的先驅
时间:2007-12-24 08:59来源:缘起作者:佚名 点击:
作者:(Diana Winston)
譯者:吳鳳君、李偉穎
當我走進印度鹿野苑(Sarnath)圓滿教育學校的大門,注意到的第一件事是教室沒有圍牆。一群十歲大的孩子在高大的竹林蔭影下研讀印度文。啊!我想:就像在佛陀的時代。我詢問辦公室的位置,一位穿著天藍色制服的小男孩禮貌地引領我沿著小徑。在種滿奇花異草的花園中,孩童們又叫又跳,沉浸在跳房子和拍觸的遊戲。建築物塗上明亮的磚紅色,而且不像印度其他的學校,校園似乎維護的很好,瞬時我忍不住微笑起來。
圓滿教育是瓦楞諦諾‧賈闊愍(Valentino Giacomin)和魯吉納‧德貝西(Luigina de Biasi)的心血結晶,兩人原先都是義大利的學校教師。當他們於1978年在印度遇見西藏佛教師父耶喜喇嘛時,他們已在義大利州立小學任教十年。瓦楞諦諾說:「遇見喇嘛是我生命中的一個轉捩點。他的佛法教誨加上後來讀到東西方的修行學說與超個人心理學著作,徹底改變了我的想法。經過幾年的修行和研讀,我開始問自己:「能否把改變我生命的這些根本道理,以一種非常簡單、可行的、科學的方法教給孩子」?
「我無意宣揚持戒。對我而言,那是來自外在之強制規定。我想要孩子學習自己思考。我想要以一種他們能夠從經驗直接瞭解的方式來教導他們普遍的價值(universal values)。如果他們表現出仁慈或寬大的行為,那應該是因為他們見到較深層的邏輯理由。更重要的是,我想教導他們關於心的本質及實相,而這是從我的佛教師父那裡學到的」。
如此,在義大利十年,瓦楞諦諾與魯吉納發展出一套整合佛學與現代改革的教育方法。起初他們只是私下實驗這套教學法,後來獲得義大利政府充分的授權。藉助魯吉納在佛教、藝術及心理綜合(psychosynthesis)多方面的知識背景,他們編寫了含有清楚教案的多種課程手冊,並設計一套有系統的方法教授圓滿教育。1994年,瓦楞諦諾把圓滿教育帶到印度,為的是要在多種文化的環境試驗這個方法。瓦楞諦諾目前居住在印度,並負責學校的運作,而魯吉納則是在義大利支援,且一年花兩個月的時間待在這所學校。
至於校址,瓦楞諦諾選擇鹿野苑——一個被許多貧窮村莊環繞的沒落小鎮,而佛教巡禮者為此地帶來小規模的觀光業。瓦楞諦諾並非不清楚在此地辦學的象徵意義:此地是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他們在四分之一英畝的土地上建校,開始招收70位學生,而現在有來自五個村落的220個學生。少數的學生住校,而絕大多數學生住在家裡。課程(program)有兩個時段:全天班是從上午8點到下午4點,夜間課程是從晚上6點至9點。夜間部是為了童工以及不識字的成人而設。目前有十個班級(自幼稚園到八年級)以及10位專任老師與三位兼任老師(譯者按:目前已有18位老師)。
我到這所學校參觀是個人的整個旅程中未預料的部分。於1997下半年開始,我以比丘尼身份在緬甸閉關修行一年。當我出關後,我打算抽樣參觀亞洲諸國之中與社會結合的佛教運動與課程。來此校的行程只是我前往南印度途中短暫的順道訪問。但瓦楞諦諾挽留我、鼓勵我停留幾個星期,以教導此校高年級學生毗婆舍那禪修法(或譯:觀修法)。
起初我不願意,一心只想深入考察,例如學習有關亞洲許多社會運動,而這對於我在美國的工作有很大的影響。但在見過孩子之後,發覺他們的渴望,且臉上呈現出他們已經瞭解覺察的觀念,可以清楚地表達他們的想法與情緒(用英語及印度語),也因為他們是我見過最守規矩、表達能力清晰的一群孩子,我的疑慮消除,同意停留一個月。除此之外,我想我在那裡可以學到許多有關佛法的實際運用。
一個月不知不覺變成三個多月,我發覺我自己經歷驚喜的學習歷程:挑戰並粹煉我對於業力與社會變遷關係的認知。不論在精神及修行方面,瓦楞諦諾對我而言是一位罕見的老師,對這些孩子也是如此。
我的學生來自此地區不同種姓之貧窮家庭。他們有許多是來自有虐待或漠視記錄的家庭。大部分的學生以前從未上過學,也不識字。對有些孩子而言,他們唯一的衣物是他們的學校制服。起初我以為他們腳上的瘡是被蚊子叮過而抓傷,後來才知道是由於缺乏維他命。然而他們擁抱我——一個打算暫留下來教他們新的事物、甚至可能與他們一起唱歌或教他們在操場上的新遊戲之西方人——的喜悅感染了我。
每天早上做完瑜伽,四十位10至14歲大的小孩來上毗婆舍那的課程。我們每天一開始先靜坐15分鐘,基本上是按照《念處經》介紹之方法:觀察身體和呼吸,使感受、念頭、情緒、聲音和心理狀態導入無分別的覺知。靜坐後,我們討論我們的經驗,談論重要的概念諸如:障礙、或者慈、或是帶著疼痛做事情、或匡正動機、或談念頭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這是從我自己的修行發展出適合十幾歲少年的基礎佛教課程。)於討論之後,接著我們「經行」(walk meditation),這是許多孩子喜愛的活動。每天都有一陣短暫、喜悅地爭相叫著「輪到我!」「不,輪到我!」,而想要獲准,能夠領著藍衣的小修行者「蛇行」於寧靜的操場。
影響圓滿教育的佛學主要是中觀思想,特別是龍樹的言教。另外也添加了吠檀多學派、克里希納穆提以及西方的超個人心理學家之見解,諸如肯‧韋柏(Ken Wilber)。在瓦楞諦諾和魯吉納的書中記載:圓滿教育是基於「一體」的概念:身體與心以及外在世界是一體的(我們於身、心、靈是一體的)。實相就是泯除界線……。這是一個完整的宇宙:不同國家、不同傳統的所有人民都能夠彼此溝通與瞭解,沒有歧視或語言隔閡。這就是「圓滿教育」:是一種方法以發覺先與自己,然後與外在實相成為一體。
瓦楞諦諾相信一個人在這種時刻的經驗完全依於心識。對他而言,一個人除了心識之外別無任何經驗。孩童最初學習:物體沒有固定不變的性質——一朵花不見得永遠漂亮,我的朋友不見得永遠善良——而這些性質都是來自於覺受,是心識透過層層經驗的過程。他們可以自己觀察到這點。舉例來說,即使是四歲的小孩也可以學到:如果她認為果汁好喝而她的朋友不喜歡,那麼果汁本身並不是絕對的好或壞,端賴小孩的覺受。
瓦楞諦諾教導孩童辨認人類常犯的錯誤:把覺受與實相混淆。他使用佛法中之心識的說法、覺察訓練、故事和神話,而設計了一套課程。他訓練他的印度藉老師,再由老師以有系統的方法把這套課程教給孩童。他說:「大部分的人學到實相只是物質的與外在的。我們的孩童學到兩種實相。他們必須瞭解房子具有庇護作用,同時這只是存在於心識中,而不是被依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