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教內佛学教育 >>

四川尼众佛学院

分享到:

   中国第一所比丘尼学院:  


     四川尼众佛学院是我国一所高级比丘学院,于1983年成立,院址在成都铁像寺内。


   自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惊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在人们的心目中打下了与世隔绝,交通不便的烙印。而位于省会成都市郊的四川尼众佛学院,由于重在修学,以至许多身临寺外的人,也只能一睹高高的红墙与院内隐约的殿堂而望寺而叹,使得这儿平添了几神秘感。


      古名寺——建学院  


  四川尼众佛学所在地,铁像寺,在市南十五公里的石羊乡境内。据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据地得铁铸释迦牟尼佛像,因建成寺供养,即以铁像名寺。抗战期间,宋庆龄女土在成都办的孤儿院,曾疏散到此。


   佛学院居此,远离闹市尘器,寺周田园千顷,一望无际,寺后溪水潺潺,修竹沿河数十里,不见尽头。院内殿堂巍峨,草木葱郁,屋舍俨然,清新雅静,安宁祥和,实为修学之胜地。整个建筑既独立成院,又浑然一体。以这座历史悠久,道风淳厚,环境优美的古刹作学氛围。早在1980年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隆莲法师鉴于当时中国没有一所培养比丘尼的正规学校,郑重提出了创办尼众佛学院的构想。隆莲法师的倡仪得到中国佛协和许多大德的支持,特别是赵朴老更是积极呼吁。特地为四川尼众佛学院的山门题写楹联:“律传远绍铁萨那,像法重辉圣尼寺。”1983年中国佛协批准了创办四川尼佛学的申请,并将院址设在由赵朴老亲自考察过的,由能海上师在汉地创办的唯一女众金刚道场铁像寺内。学院与寺庙合二为一,原本是为了传授二郭僧戒,以帮助尼泊乐重建尼郭僧团而为。因此,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特为南传佛教布局之佛玉殿撰书楹联:


   “天海慈航,狮子国万里远来,建二郭戒坛,严净毗尼,玉律共调离垢地;


   地灵人杰,龙女珠几生修到,会三乘秘旨,演扬般若,金言同阐辩才天。


   以及殿门上“玉汝于成,以戒为师”之匾额。1984年秋季,四川尼众佛学院正式招收第一批学员,她们来自全国各地,一般具有高中文化水平及一定的佛学知识,经过严格的统一考试,入学深造。


   办学宗旨——管理、教学、研究  


  佛法弘传本在僧。培养一大批信仰坚定,学修并重,具足正信及有较高佛学知识的优季僧才。已成为佛学院教育的关健。为此,隆莲法师从佛教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办学宗旨,一是培养佛教寺庙管理人才;二是培养佛教学人才;三是培养佛教研究人才。


   今天佛学院培养的僧才“合不合格”,将直接决定未来中国佛教事业的兴衰存亡,走向、命运和前途。若对三宝无敬信,尽管有知识,会管理,也只能流俗于社会。故佛学院把坚定信仰作为教育学僧的核心。正如一位名人所说,使人心清净的力量不在教育,而在信仰;不在知识,而在因果;不在科学,而在宗教。有了信仰才能心有所敬,有了因果才能心有所畏,有了宗教才能心有所安。知所敬畏就不敢胡作非为,平安自在才能为理想,为利他而奉献自我。


   僧团是大众耐以生活,修持的机体,是释迦牟尼为了传播和实施他所发现的真理而缔造起来的组织。要管理完善它,使这充满活力,必须是达因识果,具信仰之僧才。因此,我们佛学院不是闪电单纯地让学僧学佛教,研学问,而是要通过几年的教育提高学僧的因识果的佛教道德水平。具有统领大众的包容心,耐烦心,慈悲心和般若慧。让僧团成为一个道风纯正、神圣的三宝团体;寺庙转为祥和,快乐的净土;僧众成为正信的佛弟子。


   佛陀施设八万四千法门教化众生并非无的放失,而是因机施教。故我们从学僧的实际出发,予以全面的介绍佛教,把重视解决人的烦恼,人的思想等问题放在首位,佛讲的法是人们所需要的,佛法不能在众生的疾苦之外而存在。重在为学僧打下稳固的佛学基础,以培养学僧日后自学、自立、弘化的能力。那么,培养弘法教学的人才,将始终是我们的中心课题。


   现阶段佛教的研究百废待兴。如何使佛教与当今的科技时代相适应,更好地针对人类的烦恼,困惑、茫然;道德的沦丧,世风的日下,环境污染,生态的失衡而加以引导摄持,着眼于现实人生下烦恼的淡化,智慧的提升,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净化,从而达到人生的解脱,实为研究佛教的重要课题。佛学院正是本着这一研究内容来启发学僧,完善办学的第三宗旨。使学僧全面正确地认识并接受佛教的人生、世界观,变消极为积极,变悲观为超悦,不忧不喜,坦然地对待地无常的人生,如幻的世间,从并众善奉行的人生观出发,随缘度众,自利利他。


   教学体系——戒学、俱舍、唯识、中观  


  四川尼众佛学院本着佛陀说法之次第而建立了戒学、俱舍、唯识、中观之教学体系,故佛学院课程的设置便是围绕这一体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次第而进行。


   其中戒学自成一系,宗门所心地无非为戒。因为戒是调伏身心,规范行为之准绳则断烦恼,证菩提之根本,是众学之基,三学之首。对学僧而言,则要求行住坐卧,循规蹈矩,如法如律,学佛行仪。使粗俗不堪的言行得以规范;使烦燥恼乱的身心得以柔顺,使杂乱无章的修学生活得以次第。日后才能堪为四众之模范,不负人天师表之尊敬!受戒是为学戒、持戒而为,故佛学院从一开学,使次第讲解沙弥尼戒,正学女戒,比丘尼戒,瑜伽菩萨戒,梵网菩萨戒,以及羯磨、布萨法,剃度仪轨/、传戒正范,尤以践习二郭僧戒仪轨为重心。使   学僧通达开、遮、持、犯,时刻地检点自己的三业,以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佛学院将俱舍,唯识作为第二体系,这是因为此两宗在教义上有   异途同归之处,同属无著、世亲等论师所创。俱舍是一部组织严密,彻观迷悟因果真理,而达涅盘的要典,该论将小乘说有的有部与说空的经郭两派思想予以融会贯通,使小乘进入大乘的方便。而唯识乃大乘有宗。以“八识二无我,三性三无性”来建立唯识无境。建立唯识的因果缘起道理,破除烦恼,所知二障及一切法执。因为世间的一切万法无不由心而生,无不由心而造。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净则国土净,心染则国土染。”阐明了流转还灭皆不离心之染净,唯识学分析众生心理现象之透彻完善,比之现代心理学有过之而地不及。   正因为如此,佛学院给学僧传授八识规矩颂,百法的门论,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论,摄大乘论,俱舍论及因明入正理论等有系论著。以达到对自我的认识,而超越自我所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