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学教育 >> 教內佛学教育 >>

关于新世纪佛教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2)

分享到:

  曹魏时人朱士行乃西求法第一人。之后,佛门弟子逐渐掀起了一个西行求法运动的高潮,这其中以法显的成就最大。法显西行求法到归国,前后经历了15年,历30余国,与法显同行者,前后共有10余人,然或半途而返,或客死异国,或久住不归,惟法显为酬其夙愿,为使戒律流行于中国,勇猛精进,不辞辛苦,后人将法显与玄奘并称:“法显师则创辟荒途,玄奘师乃中开正路”。
  唐代之后,佛教徒的西行求法运动再次达到一个高峰。其首倡者为玄奘大师,成就最大者亦是玄奘大师,西行求法者,是佛教界的精英,拓荒者,他们不仅为僧团树立了榜样,而且特别受到尊重。
  3、对外开方促使交流也是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以历史的目光去看待那个交流极不方便的时代,那么译经与求法这两件大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其一,这是最早的对外开放,说明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取他国经验,才能促使本国的繁荣昌盛,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必然带来一种自甘落后的悲惨结局。其二,这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潮流。说明佛教是不受国界、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本身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体现了佛教的大圆融。
  中国佛教成功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才能宏扬光大佛教事业。

  (三)佛教文化学术的创新,中国佛教的文化学术创新,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表现,也是佛教长期流传、不断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佛教的文化学术创新,是佛教原有的思想优势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新成果。 中国国情包括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等。佛教自传入之日始,就一直表现出适应中国国情的灵活风格,随着条件的成熟,中国佛教学者更把佛教的优势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全面地创造了别具异彩的中国佛教文化。这里仅以佛教学派的创立为例,略作说明。
  佛教宗派的创立,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形成了天台、三论、唯识、华严、律、密、净土、禅8大宗派。中国佛教学者为重视佛教学说研究,独立判别印度佛教经典的高下,选择某类经典为本宗崇奉的最高经典,并结合中国的固有文化,加以融通,进而创造出新的宗派。以中国化色彩最为鲜明的天台和禅宗为例,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以般若为观,以大智度论为助。建立实相说。禅宗根据佛教的心性思想,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更是充分地表现了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精神。中国佛教学派的创立,是中国佛教教育的又一重大成果。这种创新精神,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学术的繁荣,对佛教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时刻,中国佛教将要面临的21世纪社会。与以往历史比较,当代社会不仅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诸方面,都已发生变化,而且对于对外开放的扩大,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显示出与往历史不同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问题。
  1、新情况。当前,国际格局多极化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呈现的斗争的复杂性,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中引发的竞争的激烈性,国内经济体制转轨和改革攻坚中产生的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多变性,必然会反映到佛教界内部来。
  2、新特征。(1)由于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全球化。这样,就出现了国别观念的淡化,而国家间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也带来了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化。(2)由于科学技术的空间技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会越来越巨大。与此同时,自然也在增大报复人类的力度,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气温升高、人口爆炸、能源危机、食品短缺等难题,正在日益困扰着人类,人类实际上面临着生机危机。(3)由于物质生活与相对匮乏的精神界的反差现象,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文化精神危机,价值危机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宏大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未来社会有可能逐渐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佛教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新机遇。在未来社会里,中国佛教应当为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矛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满足人们的新需要。
  3、新问题。早在1991年1月7日,上海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赵朴初会长就大声疾呼:“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人才,第三还是人才!”虽然十多年来,已经有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僧才走上了弘法、管理、教育的岗位,但是放眼国际佛教发展的态势,我们还缺少和世界接轨的人才。(1)在培养和使用人才上,缺乏良好的环境。据调查,主要表现在:人才外流十分严重。人才压抑没有从制度上得以解决。有相当数量毕业的佛学院的学僧,在佛教界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合理使用。佛教教育资金严重不足,在建大寺、造大佛不惜花巨金,但是在办教育、培养人才方面舍不得花钱,舍不得投资。(2)僧团文化素质低下,僧源不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寺院往往重信仰而轻文化。随着国民教育的普及,文化科技时代的到来,文化成了衡量僧团整体素质高低的标志。(3)道风不纯。由于大量怀着各种动机的人,无节制的流入僧团,包括文盲和半文盲,使僧团表面上给人造成了人丁兴旺的假象,实际上带来道风不纯,危机四伏。
  以上情况说明,佛教人才是佛教未来命运的主宰者。完善佛教教育,培养佛教人才,是急中之急。重中之重。可以说,一位佛学造诣深厚、人格高尚、修持严谨、热心弘法利生的佛门龙象,其作用与影响要远远大于盖10 座大庙。
  中国佛教教育的历史经验,是中国佛教的宝贵经验,如何把这一经验创造性运用到中国佛教的教育未来实践中去,并结

合中国佛教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形势,探索出新规律,适应人群的新需要;创造出新经验,以规范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这是关系到中国佛教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借此千年之交的研讨会之际,在探讨中国佛教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的前提下,借鉴中国佛教教育的历史经验,规划佛教未来之路,提出相应的创新举措,这对中国佛教未来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1、以“人间佛教”为核心,要形成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佛教教育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要汲取古往今来中国佛教徒积极介入并奉献社会与人生的优秀思想。唐代慧能大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宋代大慧宗杲禅师的“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近代太虚大师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弘一法师的“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以及报“四恩”中的“报国土恩”,尤其是赵朴老极力倡导的“人间佛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