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2)
时间:2007-12-25 09:19来源:缘起作者:水镜山人 点击:
不过,近来有不少让学生去学习中参与实践的说法,如禅修,念佛等。可是,在这些言论中,我感到理论是好的,但不合乎实际,就现在的佛学院来说,北京中国佛学院有禅修课吗?据我了解没有。闽南佛学院有,可如同虚设,没有达到禅修的目的,反而却起了反作用。主要的问题是没有上下一致,有特殊,有不同,思想也是不一,故没有成效。另外,禅修没有指导也是问题,但这不是根本问题,古来的大德哪个有专人指导,不都是自己体悟的吗?难道我们就与其不同吗?所以,在实践课上是不应该找什么客观原因的,修行就要当下就是,才可以有成就。
现在闽院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十分紧张的,根本没有什么闲暇时间,复习时间都没有,那还有禅修的时间呢?闽院在整体安排上,可以说是比较完善,但其内容设置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就应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学院式与丛林式的优点存在于现有的基础上。丛林的优点是重修重行,而学院则重学重教,从此中可以看到两种行式的不同,但应该是没有根本上的不同,因为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个──成就。只是学的过程有些不同,可是我们可以用其长补其短,这一点在天台宗的教观双运里,早就有明确的说明了。
四、说 明
我认为现在佛教教育应从三方面去整治:
1、教育管理层的改革;
首先,教育工作的好坏,大部分的关系是在于教育管理层的好坏。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理念的教育管理层,绝对能办好佛教教育工作,这是我坚信的。现在佛学院管理人员的素质跟不上,没有教育理念,没有教学思想,更缺乏管理教学工作的能力!有的根本没有教育经验或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心,只是过日为生而已!这样的管理人员能办好教育吗?有的思想观念十分陈旧,认为自己的思维都是正确的,没有倾听意见的心情,以老为本。如此的管理人员能够让佛教教育辉煌吗?还有的管理人员,真的没有做管理工作的能力,就算有思想、有理念也没有那份能力去实现它。这样的佛教教育管理人员,怎能做好佛教教育的管理工作呢?
2、 教育工作者;
佛教的教育工作者以法师为主,在家的学佛研究者为辅及一些社会课老师组成的教育工作的队伍。(在此,我主要以法师来说。)
出家的法师,在佛教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普遍的只有教而没有育,即只有教书上课的工作,而没有育人的过程。这样,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并不能称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负责,只对书本用功,而不对受教育者负责,不能说是一个真正的或是成功的教育者。出家人有信仰,因为这个信仰而剃披出家,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没有让受教育者的信仰加强而是相反的减少了,或是没有了信仰,那就是失败,就是误人子弟呀!更严重的是误了这些佛子的成就,那可是罪无以赎呀!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教书育人的根本知识,还要有师表,即为师之表,这样才能有教书育人之说。
教育者应该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观察到教育的成效如何,没有心理学的知识,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者。佛教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佛教教育者,应该好好学习佛的教育心理学,即“观机逗教”四字心理学的核心说,这四字看上去简单,实际应用确是不容易,只有在长期的工作中积极的锻炼,认真的观察学习,才能真正应用自如。
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有显现的作用和隐性的作用。所谓显现的作用,是说教育者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隐性的作用,是说教育者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3、受教育者;
我在教学工作中,常常反对一种现象,即学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故,教育者就连讽带刺的批评,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言辞激烈武力加之,这样的教育者怎能让受教育者接受呢?受教育者不能接受教育者,那又怎能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呢?学生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教育者是艺术家,怎么画就是方法的问题了。我们既然是教育者,就应该允许受教育者犯错,如若不然,还要受我们的教育做什么?我们这些还可以称得上是教育者吗?
学生有学生的个性心理,有强有弱,有中性的,还有更复杂的。这样的心理在教育工作上是真的很难做好的,但是,这些工作才是教育的重点所在。对学生的教育是要以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意志力和个人的潜能。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的教育工作。教育的中心人物就是学生(受教育者),教育工作的成就就是学生的成就,教育工作的失败也可能就是学生生命的结束!
五、结 语
最后,就向所有能为佛教教育献身的人们表示敬意!让佛教教育与教学事业早日完善!有了你们,佛教才能发展;有了你们,佛法才能流传于世;就是有了你们,佛的伟大事业才能光芒四射!
(水镜山人)
注释:
1、此段选自李伯黍、燕国材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99年第八次印刷版,第400—401页。
2、图—1:
A、教育机智
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B、教育能力
1、 组织教学的能力
2、 语言表达的能力
3、 了解学生的能力
4、 独立创造的能力
5、 实际操作的能力
6、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C、人格特点
1、正确的动机
2、浓厚的兴趣
3、 热烈的情感
4、 坚强的意志
5、 良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