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港澳佛教 >> 综论 >>

觉光法师谈香港佛教及佛教的社会责任

分享到: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成为地球村已成为事实,生命之间彼此忧戚相关。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由此产生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暴力仍然存在,丧失理性及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整个世界孕育了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宗教因人而产生,也为人而存在。履行宗教的社会责任,拯救人文精神的衰落,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缔造和平繁荣的世界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佛教的神圣使命。香港佛教历史可追溯至公元五世纪初,在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法源流长,生机盎然。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香港佛教四众弟子发扬「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佛陀精神,不仅把香港佛教引领向世界,而且为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独到的效能。今以香港佛教的现状为依据,从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协调,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救助,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五个方面谈谈佛教的社会责任。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一、佛教有调节心理,疏解个人危机,化解社会矛盾的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坎坷挫折和种种不如意事,诸如天灾、人祸,以及个人及亲属朋友的疾病、痛苦和死亡等等。佛教重视智慧自力解脱,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等教理,劝化世人以一念平常心来转变受困扰的心境。人们可从佛教信仰中舒解种种身心失调的困扰,积极地面对人生。

  香港是一个现代高科技社会,也是一个充满功利性、竞争性的社会。近年来,由于各种社会客观因素,广大市民压力增加,情绪不安。许多青少年受不良风气影响而往往有不端的思想行为。香港佛教联合会有鉴于此,曾联合多所佛教学校,举行「心灵探索行──个人价值观重建计划」,在校内透过进行禅修与义工服务,让学生体验宗教信仰对个人内在生命的影响,帮助疏解内心彷徨,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又如,三年前,非典型肺炎爆发,疫情告急,政府虽尽医疗人事,人心却惶恐异常,香港佛教发起“全城洒净祈福禳灾大法会”,以庄严的法事活动和佛教仪式,安慰人心,安抚人情,从而安定社会秩序。这种宗教功能的发挥,超越了一切物质的价值,往往是其它社会组织和团体所不能替代。

  个人是信仰的最基本单位,会影响到家庭、团体乃至整个社会。个人的心理危机是社会矛盾产生和恶化的源头隐患。以人为本的佛教,提供灵性的修持,成为人生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佛教有关自力他力互补的信仰力量,有助于人们消除恐惧,得到心灵抚慰及精神寄托,疏解个人心理危机,从而起到减轻痛苦、稳定情绪、达到内在心灵与精神的安顿,享有身心平衡的和谐人生。佛法的义理倡导,不仅为个人生命提供了意义与目标,同时也消弥乱源、化解社会矛盾于萌芽状态。

  二、佛教有社团组合,凝聚群体力量,加强社会协调的责任 

  凡是宗教皆有一种凝聚力,它能使群体、社团、社会团结整合。佛教有一个殊胜的理论——缘起论,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说明彼此的相关性和有无生灭的因果关系,由此强调因缘的组合是一切法成就的主导因素。「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所以佛教重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理念落实和群体合作的协调精神。
  香港佛教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积极争取,于1998年终于成功申请「佛诞公众假期」。佛诞成为社会公众法定假日,不仅是特区政府对传统宗教及东方文明的重视,而且对发挥佛教所提倡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体」精神,荣辱与共,生死依存的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重竞争、快节奏的生活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淡化,而佛教的组织和活动为人与人之间较密切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如佛教道场举行的诵经、礼忏、佛七、禅七及各种类型和规模大小不一的共修活动等。香港佛教界在每年佛诞节,除分区举行各类庆典之外,还联合全港佛教各道场假各类大小型公共场所,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佛诞多项活动,如近年先后迎请佛牙舍利,佛指舍利来港供奉等。通过诸如此类法会活动的筹备与开展,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和有意义的交往,将人从一个狭窄的自我隔离的世界,带到一个大众分享的世界,培养大局为重,集体为上的理念,凝聚集体智慧,重视集体创作,对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发挥着重大的功用。

  著名学者巴格尔说:「在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中,只有佛教是有意识、坦率地,以系统理性的分析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佛教慈悲平等,圆融无碍的教理教意,决定着这种凝聚的团体力量,有助于各种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有助于人心的向善,风气的净化,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