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6)
时间:2008-07-18 22:08来源:《闽南佛学》,[北京]宗教文化出作者:沈海燕 点击:
然而,当我们通读了《法华玄义》之后,我们也许会被此文本事无巨细的详尽阐述,多方面多角度的透视,复杂的分段、章节和标题等等所困惑。我们或许会问:此文本有没有一条可供追溯的线索或者特定的模式来让我们把握智者大师的论述呢?我们的研究表明,智顗的讨论界域采用了虽不确定,但相对稳定的模式。此一模式是多元化的、多视角的以及呈阶梯式的递进。我们将之总结如下。
五、智顗讨论界域的模式
智顗讨论的模式通常包含三个步骤。(1)第一个步骤是在论述某一个问题前,列举和解释与此问题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佛教理论。智顗一般将之放在标题“总论”或“明”下加以讨论。显然,智顗罗列这些理论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重述,而是把它们的要点概括出来,放在“广解”和“释”的标题下,根据智顗自己的判教体系四教义重新加以解释。所以,这些被重新诠释和整合的理论以连贯一致、逐级递进的面貌呈现出来,分别与四教相应,即从三藏教开始,逐级递进至通教、别教和圆教。智顗的阐述赋予了佛教以新的气象,反映了中国佛教徒将佛教本土化所作的努力。智顗通常采取的举措是首先介绍与论题相关的各类佛教概念范畴,然后将这些概念一一作出清楚的界定。这是在“标章”之下进行的。大多数情况下,智顗会接着引经据典来支持其论点的合理合法性,以使其思想体系融入传统的佛教中,成为传统佛教的当然的一部分。这是在“引证”的标题下进行的。
(2)第二个步骤是将不同的概念范畴加以区别划分,令它们之间的内在纽带清晰的展示出来。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范畴之间的关系呈逐级递进的态势。智顗提供了多种检视这些范畴的方法。首先,阶梯式渐进的四教模式代表了宗教实践逐步由浅入深认识真理的过程,故对所有相应的概念的检视也是有关它们之间的互相依赖、互相生成的关系。智顗称之为“生起”。其次,四教义及其与之相应的概念范畴被划分为或粗或妙,优劣自现,从而确认圆教之普令众生皆入佛道的最胜无上的地位。智顗称此方法为“料简”,或“开合”,或是“判粗妙”。以这种判教的标准来衡量,行者就十分清楚他们修行的最终目标了。换言之,若行者获得了声闻或缘觉的三藏教果位,那么,他/她即被告知不应执着于此。他/她必须继续追求通教的果位,并在通教果位的基础上追求别教的果位,乃至最终获得圆教的果位。同理,通教菩萨和别教菩萨也必须继续努力,直至证悟圆教的实相真理。
(3)智顗讨论界域里的最后的一个步骤是将所有的理论和学说都统一起来,以彰显实相乃蕴含于宇宙万法之中。对智顗来说,仅仅明了四教之粗或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究竟的成佛境界是超越而寂静、离言冥会的,万法融会认同、无分无别。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先分别诸法,然后才超越万象世界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就达致最究竟的寂灭境界而无须经过区分粗妙的过程呢?我们对智顗的这一先区分、后融合的程序的理解是,这个程序是认识真理必经的过程。无分别之超越是建立在对事物之不同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这仍然是一种宗教修行中逐渐契入真理的渐进的模式。区分的目的是为了不区分,所以区分是达到无分无别境界之前的必然步骤。我们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没有最后超越的境界,单只是区分事物间的不同就会变成不合理,并成为行者证入佛道的障碍。所以,行者的正知正见乃是将区分事物当成达到无分别境界的桥梁,防止错误地将分别的观点当成最究竟的解脱。
然而,行者如何能够超越粗和妙的分别心呢?智顗引介了“开粗显妙”的方法,“结权实”的方法,“观心”的方法,以及“结成悉檀”的方法。(1)“开粗显妙”是智顗揭显佛说中含蕴实相真理的方法。智顗强调,佛说方便权教的真实意图是为了使听众的根基成熟,从而堪受玄妙之教。当众生明了了这一意图后,权教即决了入妙,因为所有的佛说都是建立在实相基础之上的,故无论粗妙、权实之教,其作用都将使一切众生最终证入佛道。(2)“结权实”是大师为自己的论点所下的结论,实相乃包含了权(方便之法)和实(实相之理)两个方面。方便之法是为了彰显实相之理,而实相之理则倚赖方便之法而得以揭显。当实相真理得到揭示后,权和实这两极概念便自然融入一实相中。(3)“结成悉檀”被智顗用来解释不同佛说存在的原由。智顗灵活自如的思辨哲学使他既深达诸法一体之实相(理),同时也看到诸法森罗万象的一面(事)。以此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悉檀即被引介来展示多样化的统一。换言之,即使在理体上只有一实相,但表述这一实相的言语可以根据众生的根性不同和场合不同而多种多样。另外,既然修行成佛是佛说的最终目的,那么,四悉檀就可以被看作是引领众生步入佛道的四个阶梯。作为第一个阶梯的世界悉檀随众生乐欲性情而说俗谛;第二个阶梯的为人悉檀生起众生之善;第三个阶梯的对治悉檀进一步去除众生之恶;最后一个阶梯的第一义悉檀则揭显一佛乘之普令众生解脱成佛的无上之道。以此一佛乘作为最终的目标,行者即能超越粗、妙之教的区分,而直达无分无别的实相理体。总之,无论是粗或是妙,所有的佛说都在成佛之宗旨下统一了起来。兹将智顗的论域模式表解如下:
1. 第一步 : 标章、引证、释、明、总论、广解
2. 第二步 : 生起、开合、 料简、判粗妙
3. 第三步 : 开粗显妙、结成权实、结成悉檀、观心
以上我们描述了智顗讨论领域中的组织模式,此模式可以用来检视《法华玄义》文本的每一个章节。例如,文本的第一大部分“通释五章”中共由七个标题组成。第一“标章”和第二“引证”是对不同概念加以定义,并引文证成。这属于讨论的第一步。第三“生起”和第四“开合”是区分五章之不同,这就属于讨论的第二步。第五“料简”,第六“观心”以及第七“会异”则是讨论的第三步,因为这些标题乃在区分不同的范畴的同时,强调五章之作为统摄整个佛藏的作用,使佛说成为一个完整连贯的整体。兹表解“通释”五章部分的讨论模式如下:
通释
第一步 : 1. 标章 2. 引证
第二步 : 3. 生起 4. 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