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人物 >> 大德 >>

丁福保居士(2)

分享到:

先垫出资金一万元,为编译印刷各费。此举非谋利性质,故每月不提官利,须待各种佛书流通后,再将基本陆续归还,若有盈馀,决不提取,即以盈馀广印经典;或画出一分,为印送佛学门经书之用,论其结果,他日即以馀款及经典,移交热心弘法之人···。

奉劝海内同志,或集款,或个人之款,亦可照敝处章程,开办佛经流通处,不过暂垫款项而已,垫付之资金,他日仍可归还,在己则无所损失,在人则获法施之利,自度度人,莫妙于此,大善知识其有意于于斯乎?

仲祜以弘扬佛法、流通佛经为志,惟感于佛教经典文字艰涩,于初学者不易了解。虽然历来缁素大德多有注疏解说,而古人注疏多重于判教科文,谈玄说妙,这都不是初机学佛的人所能领会的。因此,他选择了一些卷数较少的经典,依照汉儒训诂的方式,逐字逐句的解释,这种解释,没有繁琐的科文,也没有谈玄说妙的玄理,而名之曰「笺注」,使初读佛经的人容易入门。这种逐字逐句解释的方式,在今天看来,乃是一种非常繁琐,且割裂经文的「笺注」。它是在每句之后,再以一大串小字来注解,不过在当时说来,已经是相当进步的方法了。

民国九年(一九二○年),仲祜以他已笺注脱稿的十多种佛经、学佛入门的小册子和佛学辞典,合起来命名曰《佛学丛书》,分册出版,这套书出版的因缘,见于他写的〈佛学丛书自序〉一文中∶

吾国之有丛书,由来久矣。小戴甄录三代制度而为《礼记》,不韦收集晚周遗说而成《吕览》,说者谓后世丛书,权舆于此···。于是流通佛经,为烦恼海中设一慈航,普度含灵,截断生死流,登彼涅盘岸,以跻之清泰之域。惟经文奥衍,非注不能明也,而古注尤为难读,非初学所能会悟,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惟有舍弃一切,废弘誓愿,编纂初学入门之书,及佛学辞典,与别为浅近之笺注焉而已。所谓浅近之笺注者,须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既不敢空谈 漾,游衍而无归;又不敢显分宗派,出奴而入主,仍用汉儒注经之例,以之为模范焉···。

佛经之注,过繁则阅者厌倦,未终卷而辄弃去,过简则法焉不详,不能有所发明,余力求繁简得中,欲免此二者之弊,惜有志焉而未迨耳。呜呼,法海无涯,偶尝一滴;管蠡之见,所得几何,率尔操觚,安敢遽为定本?未能自度,先欲度人,以盲引盲,人己两失,甘露不善用,而翻成毒药,是余之所大惧也,然必待自度而后度人,恐度人终无其时,此余所以毅然决然而笺注佛经者,职是故也。

福保在上海行医垂三十年,于应诊之外,注经着书,他日常鸡鸣即起,开始工作,日间应诊,晚间继续于灯下工作,虽严冬盛璁,而工作不辍。在上海数十年,不大参加上海佛教团体活动,这大约与他的职业有关。他白天忙于应诊,晚间忙于着书,就没有馀暇去参加各种活动了。

福保晚年不复为人治病,他在住宅之旁另筑一小楼,三间二层,名曰「诂林精舍」。精舍楼下为中厅,东为客室,西为食堂。楼上则图书满架,古今典籍咸备,生活起居皆在此精舍之中。每周之首,恒邀集亲友,谈笑为乐,晚间则以糜粥素菜待客,十馀年不曾间断。吴稚晖先生亦时为座上客,抗战时期稚老入川,提倡粥会,盖即源此而来。

福保垂老注经着书不辍,他的朋友李审言在〈丁氏佛学丛书序〉中称∶

吾友丁君仲祜,本以经生精严训诂,既而上究轩岐本经,为大医王以救世,又复为晁陈目录之学,今则谢绝一切,颛以笺疏佛经为业。

一九五二年,福保以老衰在上海逝世,享年七十九岁。他一生著述等身,而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称道的,则为他所编纂的《佛学大辞典》。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