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世称濂溪先生。著作今存者有《太极图说》及《通书》等,后人编有《周子全书》传世。后世之鸿儒硕学,皆奉周敦颐为道学之祖。宋明理学始自周敦颐,亦为今时学界之定说。
关于周敦颐思想之渊源,明代黄绾所说颇值得玩味。他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1]黄百家则更述周敦颐师事鹤林寺僧寿涯及从东林常聪(总)禅师习静坐等事[2]。周敦颐亦尝自称为“穷禅客”,这是见于二程及其弟子游定夫语录中的话。另外,周敦颐与赵抃\、潘兴嗣等人友善,其亦私淑苏轼、黄庭坚二人。而赵抃\是佛慧法泉禅师的法嗣,潘兴嗣是黄龙慧南禅师的法嗣,苏轼是东林常总禅师的法嗣,黄庭坚是黄龙祖心禅师的法嗣,诸公于佛法皆有契会。周敦颐公事之余,经常与诸公参禅问道。例如,周敦颐在《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抃\)》一诗中说:“公暇频陪尘外游,朝天仍得送行舟。……谈终道奥愁言去,明日瞻思上郡楼。”[3]盖有宋一代,禅宗大行其道,禅门法匠如林,各自教化一方。士大夫参禅亦相率成风,凡闻有禅林名德,皆不辞路遥,涉水登高以相访。与周敦颐大致同时代的著名人物,除上说赵、潘、苏、黄诸人外,他如范仲淹参瑯琊慧觉禅师,富弼参华严修顒禅师,张商英参兜率从悦禅师,苏辙参洪州顺禅师[4]。此种风习所及,周敦颐概莫能外。
周敦颐虽一生为官,然公事之余,徜徉于佳山胜水之间,参禅问道于佛寺道观之中,以其天资超迈而自得于心,终能有所发挥,作《太极图说》、《通书》,融儒释道于一炉,专言性理诚静的道理,从而开启宋代儒家道学的先河。征诸周敦颐之诗作,亦可见个中消息。如《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诗云:“琳宫金刹接峰峦,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劳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5]《宿山房》诗亦云:“久厌尘坌乐静元,俸微犹乏买山钱。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云房一榻眠。”[6]又有《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诗云:“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佛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7]《同石守游》云:“傍人莫说凭栏久,为恋林居作退谋。”卸职之后,周敦颐定居庐阜,亦可谓得以达成夙愿。
概言之,周敦颐一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乃是不争的事实。因而今之学界,凡讨论周敦颐的学问思想,莫不论及其与佛教的关系。
根据先哲时贤的研究,周敦颐一生参研的僧人主要有以下几位:僧寿涯,黄龙慧南、祖心师弟,佛印了元,东林常总。《居士分灯录》载有周敦颐参扣祖心、了元、常总三位禅师的语录。周敦颐之首倡道学,实与诸位禅德关系密切。下面以几位禅师为纲,试述周敦颐与佛教之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