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人物 >> 大德 >>

周敦颐的佛教因缘(4)

分享到:

三、东林常总
  东林常总(1025—1091),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剑州尤溪(四川剑阁)人,俗姓施,字照觉,又称常聪。十一岁出家,从契思受具足戒。后随黄龙慧南参究二十年,受大法之诀旨,以大兴临济宗风为志,名噪丛林。慧南殁,住泐潭寺,后移江州(江西九江)东林寺。元丰三年(1080)敕改庐山东林律寺为禅林,师奉命驻锡说法;其徒以为应慧远之谶“吾灭七百年后有肉身大士革吾道场”,遂大扬法化。师在世时,当时名士如张商英、苏轼、周敦颐、刘经臣等皆与之作方外之交。
  周敦颐随东林常总游,受益匪浅。“《性学指要》谓元公初与东林聪游,久之无所入。聪教之静坐,月余,忽有得,以诗呈曰:‘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自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聪肯之,即与结青松社。”[28]周敦颐的主静之说,或即肇端于此。
  不过,周敦颐仅以月余之工夫,而自以为“有得”,依其诗中所说而论,乃为粗重妄念暂歇之清明境界,距离禅宗所谓“解悟”尚很遥远,虽蒙常总首肯,不过以资鼓励而已。另据程明道的说法,周茂叔曾说“一部法华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29]另也有说是“一部华严经,只消一个艮字可了。”无论是说哪部经,其主静说的佛教渊源则是勿庸置疑的。《通书》蒙艮第四十:“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朱熹释此句曰:“此一节引艮卦之象释之。艮,止也。背,非有见之地也。艮其背者,止于不见之地也。止于不见之地则静,静则止,止而无为。一有为之之心,则非止之道矣。此章发明二卦,皆所谓圣人之蕴而主静之意矣。”[30]明释智旭《周易禅解》对艮卦之义的解释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周敦颐的主静之说。智旭说:“夫人之一身,五官备于前,而五脏司之;五脏居于腹,而一背系之。然玄黄朱紫陈于前,则纷然情起,若陈于背,则浑然罔知,故世人皆以背为止也。……身本非实,特以情欲锢之,妄见有身。”[31]故周敦颐说“无欲故静”,其意亦既深且远矣。
  周敦颐更大的收获,当是与常总讨论性理论。《居士分灯录》载:周敦颐扣东林总禅师,常总曰:“吾佛谓实际理地即真实无妄,诚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资此实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此实理。天地圣人之道,至诚而已。必要着一路实地工夫,直至于一日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语上会。”又尝与总论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于理事交彻、冷然独会,遂著《太极图说》,语语出自东林口诀。”[32]常聪(总)门人所著《纪闻》谓:“周子与张子得常聪(总)‘性理论’及‘太极、无极’之传于东林寺。”禅僧之说虽不免夸张,抹煞了周敦颐的独创之功,但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显然受了佛理的启发。清代毛奇龄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有些说法是“直用其(宗密)语”[33],将宗密的《原人论序》与《太极图说》两相对照,何其相似乃尔。至于周子的《通书》四十章,“一‘诚’字括尽”(薛文清语)[34],“句句言天地之道也,却句句指圣人身上家当。”(刘蕺山语)[35]其所揭发“诚”与“敬”之为用,实与禅宗佛教诚笃敬信的主旨,语异而实同[36]。
  说周敦颐与常总论华严宗四法界的理论而至于“冷然独会”,这也是可信的。一则宋代佛教以禅宗为最盛,周敦颐所参者皆为禅僧。禅宗虽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著称,其实自始即不离经教,尤其自宗密之大倡禅教会通之后,至宋代禅教合流,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周敦颐学佛有年,对《法华》、《华严》等教内流行的佛经当早已研读,加之他参禅的心得及对易理的精通,具备了与常总禅师对话的条件。二则,常总禅师是当时的禅林名宿,精通禅教及外学,其于心性之学、事理之论,当有很高的见地。因为早在南朝梁武帝时期,禅宗初祖达磨大师即提出“理入”与“行入”作为入道之门。此后有隋唐天台宗与华严宗的分科判教,特别提出修学佛法须从“闻、思、修、慧”而证“教、理、行、果”以契合于“信、解、行、证”的要点,因此而有特别重视“穷理尽性”的趋向,由教理的“观行”而契证“中观”的极则的涵义。确立为“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四法界观念。而华严宗的澄观、圭峰等大师,都是初游禅宗之门而有所得,从此宏扬教理,特别提倡华严思想体系的建立,融会禅理与华严教理的沟通,因此禅教互相影响。至晚唐以后,有沩山灵祐禅师提倡:“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名言,特别强调“理地”作为心性本际的标指。从此“实际理地”的话头,便流传于禅宗与儒林之间,极为普遍[37]。所以才有常总的以“诚”释“实际理地”,与周敦颐论性及理事。与常总的讨论对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及《通书》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栏目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