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学术报告新见 >>

致力于国家发展进步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基本要求

分享到:

  佛教在中国已经走过了2000多年的历程,在教理、戒规、组织制度和活动仪轨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与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相适应的民族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佛教在指导思想、教务活动、文教建设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当代中国佛教以实践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间佛教为旗帜,继承优良传统,将“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致力于国家的发展进步和为民造福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

  当代中国佛教以“人间佛教”为旗帜

  中国佛教徒是中国公民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开展正常的学修和弘法活动的同时,也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2002年修订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明确规定: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团结各民族佛教徒,倡导人间佛教思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

  那么,什么是“人间佛教”呢?“人间佛教”是中国佛教在进入近现代以后,经过几代人的摸索逐渐完备起来的,它旨在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教理思想和弘法模式,既继承传统又有着鲜明的适应时代的特色。

  1983年12月,中国佛教协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时任会长的赵朴初居士作了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正式提出今后应提倡和推行人间佛教的思想。他说:“我以为在我们信奉的教义中应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中国广大佛教徒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和响应,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弘扬和实践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间佛教思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奉献。此后,中国佛教协会吸收各级佛教组织和信众的意见,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充实和深化,特别增加了要求在信仰、道风、教制、人才、组织5个方面加强自身建设的内容,以保障佛教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健康有序地发展。

  2002年9月,中国佛教协会举行第七次代表会议,一诚会长在《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提出,希望佛教界继续实践人间佛教思想,将教育、培养人才、修学三学(戒定慧)、奉献造福于社会作为实践人间佛教理念的重要内容。在这次会议上,新修改的《中国佛教协会章程》明确地将“倡导人间佛教思想”写入总则之中。

  从赵朴初会长到现任佛协领导提倡的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号召的人间佛教思想,是总结了中国自进入近代以来佛教界前辈对佛教如何适应时代的探索成果,并且集中了当代佛教界四众弟子的经验,适应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社会主义社会环境而提出来的,是中国大陆佛教界共同弘扬并付诸实践的佛教思想和弘法模式。

  致力于国家的发展进步是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基本要求

  参照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国佛教协会的重要会议报告,特别是前会长赵朴初居士发表的《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1993年)以及现任一诚会长《继承赵朴初会长遗愿,同心协力,开创中国佛教事业新局面》(2002年)、《中国佛教协会章程》(2002年修订)等文件,中国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主要可归纳为以下6个要点:一是爱国爱教,团结进步,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二是将佛教劝善止恶的戒规和伦理规范——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相会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佛教必须关心和贴近现实社会,以建设“人间净土”为己任,致力于造福社会、利益人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崇高的事业而积极奉献;四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和“国际友好交流”等优良传统;五是佛教必须“续佛慧命”,传承正信正法,维护佛法的神圣性和组织的纯洁性,严格修学戒定慧三学,为此必须加强自身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5大建设,并且不断发展佛教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六是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

  可见,中国当代佛教倡导的人间佛教是将适应时代和社会进步,关心和改善民众生活,积极参加国家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建设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同时又保持佛教的独立性,维护佛法的神圣性和组织的纯洁性,加强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的建设,发展文教事业,不断增强佛教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

  当代中国将建设和谐社会置于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中国适应时代形势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和谐,包括人内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为此,在发展物质生产,不断改善广大民众物质生活的同时,必须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面向全体公民的道德建设。在这方面,中国佛教界僧俗信众和学者作出了积极的响应,积极从佛教典籍和教义中挖掘蕴含和谐、仁慈、爱护生命、崇尚和平、公正、爱护自然和劝善止恶等方面的伦理规范和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广泛宣传,以化导信众,净化人心,促进道德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共同营建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在2006年4月成功举办了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2009年3月又成功举办了以“世界和谐,众缘和合”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反映了中国广大佛教徒积极参与维护世界和平,争取建立和谐世界的良好愿望。

  佛教界还遵循大乘佛教大慈大悲的菩萨之道,以积极举办佛教慈善福利事业来回报社会,各地佛教组织或寺院都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社会慈善事业,进行济贫、养老、扶残,支援受灾民众,资助兴办学校的“希望工程”,致力于自然环保和保护动物等,为改善民生,造福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而努力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