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论著精华 >> 学术报告新见 >>

楼宇烈:“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和文化自觉”(5)

分享到:

  十八世纪西方思潮多系源于中国 中国的人本主义对西方走向近代有极大影响

  科学是如此,民主是政治、是思想、是文化。我们必须要看到,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他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神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西方的中世纪是神说了算的,宗教占据着统治地位。人的理性、人的自由意志是得不到充分展示的。因此,只有冲破了这个以神为本的思想理念,人的理性才能够得到解放,人的理性才能够得到自由的思考。所以,西方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关键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走了三步:第一步文艺复兴,到自己的传统中寻找人的理性的价值、理性的自主性这样一种思想资源。第二步,宗教改革。对守旧的天主教进行抨击、改革,出来新教,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基督教。新教有了新的****概念,马克思的著作里面,就讲到新教的****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步,关键性的启蒙运动。而在启蒙运动中,除了从文艺复兴中得到他们自己传统中间的那些资料以外,其他的思想资源都来源于中国。刚才我们讲了,李约瑟在“中国文明”的演讲中讲到18世纪西方思潮多系源于中国。

  他说,我们都知道,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以及其后的种种进步运动开了先河。这些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都是深受孔子之学说影响。当时的启蒙运动思想家,都把中国看作是一个理想的国家。著名的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波尔泰大力称颂孔子的学说,他还作诗专门赞美,诗是这样写的他(指孔子)使世人不惑,启发了人心,他说的是圣人之道,绝不是预言者的那一套。

  他在他编写的哲学辞典中国条里面这样写,“我读孔子的许多书籍,并做了笔记,我觉得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虚悬,这些东西都是针对当时的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笼罩一切的观点针锋相对的。所以,中国的人本主义对西方走向近代是有极其大的影响。

  中国以道德和自觉、自律来维系社会和家庭 掌握命运,提升自我的品德、德行是关键

  中国是以道德和自觉自律来维系这个社会,维系这个家庭。当时的西方呢?它是以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救赎来维系这个社会的、维系这个家庭。所以,要走向理性的解放,就一定要冲破上帝的独断。中国在他们看来是一个非常实际的榜样,也就是说不靠上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同样可以使得这个社会稳定发展。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而每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思想家们都在反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残酷的世界大战,都在检讨西方的文化中所带有的片面和不足,片面的对物欲的追求,这种不足。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有建设的思想家有提出来要重塑人本主义,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也可以说,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讲,要建立这种人本主义的文化,它的资源就只能到东方,特别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去寻找。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对世界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化是有贡献的。人本主义或者说民本主义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人本主义,现在的人本主义就在这种传统的人文的精神下面成长起来的。所以,中国的文化由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握、很好地继承发扬,我想我们现代的人本主义、现代的人道主义应该也是在世界上可以有一个优势。但是也是因为我们自己抛弃了这些。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意的就是中国文化中间的人在神和物之间的独立的、主体的能动性的作用。确实,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精神。所谓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讲,就是既不听命于一个神,也不沦为一个物的奴隶,或者说既不做神的奴隶,也不做物的奴隶。

  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这种特色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形成、确立,因为西周的文化在总结它之前的夏商两个文化基础上面建立起来的。我们古代的这些先帝们,对于神也是有一种信仰,甚至于带有一点盲目的信仰,但是中国的神和西方讲的上帝这些神不一样,因为中国的神最主要的还是只有的祖先。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神。我们经常讲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山神、河伯,一个家里面,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无所不在。最主要的是祖先神。在夏商,特别是商代,自己的祖先一定会保护自己的子女,祖先当然保护自己的子孙们了。

  所以商纣王临近灭亡的时候还在游戏,他的手下跟他说武王的部队已经打进来了,他居然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都在《史记》里面非常明白地写着,他说我身不由命在天,周人能奈何我,他说我的命是由天决定的,所谓这个天就是他的祖先,周人能把我怎样。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武王就打进来了,把他俘虏了、流放了,他没有脸面活下去了,就自杀了。

  总结夏商两代怎么兴起的,怎么衰落、灭亡的,总结起来很简单:一,天命不是永恒的,天命异常,它会变的。不是因为你是我的亲子孙我就永远保护你。所以当时他们就提出来两句话,叫做“黄天无亲,唯德是补”,你有德我就帮助你,你没有德我就不帮助你。有德才能有高位。

  这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人自我的品德、德行的提升是关键,一切应该掌握在你自己手中,命运就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所以,要重视、提升自己的德行。这是一个。

  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天命是人民给予、人民决定的

  再一个,民为邦本。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老天爷也是听老百姓的,“天是自我明示”,天看什么?老百姓看什么,它也看什么。“天是自我明清”,听老百姓的,老百姓说什么,它就说什么。所以,不要以为中国讲天就是神,不是,它是听老百姓的。所以《左传》里面有一句话“神聪正直”,而且是非常公正的,而且下面就说,“依人而行”,所以神的地位不是绝对的。

  春秋五霸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他有一个宰相叫管仲,他就问管仲,王者当以何为先?管仲告诉他,王者当以天为先。管仲望着天,要把天放在第一位,齐桓公就抬头看看天,管仲一看他这个样子就知道他没有理会他的意思。接着管仲说了“王者以民为天”,民是王者的天。所以,天命,这个命就是民给的,是民决定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中,一个是你自己的德行决定的,一个是民决定的。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为什么欧洲启蒙思想家感兴趣?充分调动人的自觉性,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就是维系中国家庭、社会的一个根本基点。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就是大家失去道德的自觉,大家都不去遵守道德对每个人的要求,所以就礼崩乐坏了。

  西方文化强调外在的干预,信仰上帝 中国的社会强调道德、自觉来维系,要懂得羞耻

  按照礼规,天子才能够行八义之礼,诸侯也只能行六义之礼,一个大夫只可以行四义之礼。所谓八六四,就是四六一行天子可以有八八六十四个人跳舞,诸侯可以有六个人跳舞,大部分人只有四行就是16个人跳舞,可是现在不得了的,财大气粗。

  怎么样调动他的道德的自觉性?所以孔子提倡仁,仁的就是克己服礼,要克制自己,战胜自己,来恢复这个礼,来尊重这个礼。所以叫克己服礼为人,下面讲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所以中国的社会强调道德的自觉来维系,而不是强调一个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要不要?当然要了,那是起一个防范和补救的作用。

  孔子《论语》里有这样的话,光靠刑法来管大家,老百姓可以不去做,但是,他不会感觉到我做了这件事情是羞耻,也就没有道德的自觉,没有法律规定不能做,就不做了,没有一种道德的自觉。反过来呢?我们用礼的规范要求他,不是用刑法的东西来强制他,他做什么事情,都会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去走,而且如果做错了,他会有一种内心的羞愧,有耻。所以,有耻和无耻是人和动物的很大区别,动物是不懂羞耻的,人是懂得羞耻的。

  所以孟子讲,“无耻之耻是耻也”。作为一个人来讲,一定要懂得羞耻,有羞耻心他才知道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所以这个刑和德这两个东西是相互配合的。尤其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靠你的道德自觉,这和西方文化不一样,西方文化强调外在的干预。信仰的是上帝,人的解脱、超越是要靠上帝救赎的,不是靠自己的道德自觉的。所以你要去求得上帝对你的顾恋,来救赎你。

  所以,他们对法的绝对性也就和中国人的看法不一样了,其实法也就相当于上帝,一个是心灵的上帝,一个是社会的上帝。从思维方式来讲是一样的。所以,它是强调这个法的管理。在西方教育理论上,法的外在管制和心理中上帝对你的管制是通过两个渠道来进行的。一个是通过学校、社会的教育,一个是通过教堂的宗教教育。

  道德教育需要学校管,教育的核心是教做人 学校变成纯粹知识传播的场所,整个教育就是缺失的

  在中国,没有这样一个教育。在学校的教育里就贯穿着品格的教育在里面。所以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学校变成纯粹知识传播的场所,我们又没有很自由的、宽松的宗教信仰的选择,我们整个教育就是缺失的。知识的教育、技能的教育、应试的教育很突出,道德的教育,哪里负担?学校如果不管的话,哪里负担?西方是宗教、教堂来管。所以,这个历史上一直强调教育首先的目的不是只教他一些知识、技能,而是根本核心是教他怎么样做一个人,它就落实到这一点上面去。

  人应该化物,而不要被物化 一定要强调防止欲望的无限膨胀

  所以,中国的文化这样的特点、这样的核心,强调人的道德的自觉,不是去盲目听从一个神来支配。既然是要靠人的道德的自觉,那么也很清楚地看到,物欲的过分膨胀会影响一个人的德行的成长,所以他又要防止这个物欲的过分膨胀。没有欲就不是人,人总是有欲的,但是这个欲一定要加以节制。所以中国的儒家、道家都强调要节欲。

  甚至我们的养生都讲这个东西,中国医学最早的一个经典《黄帝内经》里讲,人要能够长寿的话,第一条就是节制饮食。欲望不能没有,但是必须要有所节制,否则的话,你就可能成为物的奴隶,所以在先秦,战国末期的一位很著名的思想家,也可以说是先秦文化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他就引用当时传下来的一句名言,什么名言?君子应该掌控这个物,而小人是被物所掌控。

  后来在中国的《礼记》里讲到音乐对人的影响,那时也讲到这点,人不要被物化了,人应该去化这个物。所以,在中国讲道德修养,一定要强调防止欲望的无限膨胀,要节欲、养欲、导欲。中国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拜物教不是绝对的崇拜。

  中国并非没有宗教信仰 中国文化能针对性地补救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中,拜神教不是很突出,以至于在上个世纪初,在文化界有一个非常热烈地讨论,就是中国文化中有没有宗教信仰。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其实也还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我们对宗教的认识现在也存在着一种偏颇,好象宗教就是神的信仰,或者多神或者是一神,其实不一定。

  所以作为中国的文化中是比较缺少这个因素的,中国人常常觉得自己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因为受那个宗教概念的影响。曾经闹过很多笑话,刚改革开放时,很多人出国去了,到欧洲了,那时入关手续都比现在复杂得多,要填很多表,表上其中有一项是宗教信仰,中国人往往填“无”,一填“无”,他们就害怕了,没有宗教信仰,什么东西管你的行为规范,这个人可能到这里就要胡作非为,很害怕。

  其实他不了解中国文化,而中国要用西方文化去套那就没有了,其实中国是有的。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中国文化另外一个方面,中国对拜物教的防止,就是下方拜物,所以西方特别注意要有这样一种文化去补救西方文化中强烈的这种物欲的追求,西方是走了两个极端,开始是对神的绝对崇拜,陷入了独断论,人从这里面解放出来,自由意志得到充分发展,理性得到高扬,人能够改造、掌控自然的强大力量释放出来了,可是释放出来以后,人又变成一个追逐物欲的动物了,成了物的奴隶了,自我异化。所以,中国的文化在补救这个方面有相当的针对性。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来讲,世界上已经出现了这样一个趋势。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都出现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的一个热潮,也可以说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检讨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同时,开始对东方文化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一个新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