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色的分別:依一門分別,則此一切色都是無因、有緣、有漏、有為、世間、欲界、無所緣、非所斷的。依多門分別則有內外等的區別:(1)五種淨色為內色,餘者為外色。(2)淨色與心所依處為六種所依色,餘者為非所依色。(3)淨色與表色為七種(根)門色,餘者為非門色。(4)淨色、性色、命色、八種根色,餘者為非根色。(5~7)淨色與境色為十二種粗色、近色、有對色,餘者為細色、遠色、無對色。(8)業生色為有執受色。餘者為非執受色。(9)色處為有見色,餘者為無見色。(10)眼等二種不與境合而取境,鼻等三種要與境合而取境,這五種為取境色,餘者為不取境色。(11)色、香、味、食素(段食)及四大種為無簡別色,餘者為簡別色。
(三)色的等起:諸色的生起有從業、心、時節和食的四種,所以這四種名等起色。
(1)業等起色:是說一切有情的色,最初是從業生起的。即由於行了欲界及色界的二十五種善、不善業(欲界不善12+善?+色界善?=25)而取得其終生之後,有情的色便剎那剎那於內相續等起,故名業等起色。
(2)心等起色:除了無色界的四異熟心及二種五識的其他七十五心的生起,從最初的“有分”開始,便能等起有情的色,故名心等起色。此中安止定的速行心,能夠加強威儀。確定心,欲界速行心及神通心,能夠等起表色。十三種的喜俱速行心(四喜俱不善心、四喜俱欲界善心、四喜俱欲界唯作心及笑心),能令生笑。
(3)時節等起色:稱為冷與熱的火界,能夠適宜地等起內色與外色,故名時節等起色。
(4)食等起色:稱為滋養素的食物,食下而消化的時候能夠等起有情的色,故名食等起色。
此中,心色(心所依處)及諸根色(眼、耳、鼻、舌、身、男根、女根、命根)九種從業生,聲從心及時節生,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三種則從時節、心及食生。八種不簡色(色、香、味、食素、四大種)及虛空界則從業、心、時節及食四法生。四種相色(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則非從他生,由此我們知道:
(1)從業生的色有十八種:心色1加根色8加不簡別色8加虛空界1=18
(2)從心生的的色有十五種:輕快等3加表色2加聲1加不簡別色8加虛空界1=15
(3)從時節生的色有十三種:聲1加輕快性等3加不簡別色8加虛空界1=13
(4)從食生的色有十二種:輕快性等3加不簡別色8加虛空界1=12
(四)色的聚:南傳上座部認為色身等的色,是由多群物質元素組合起來的。這種一群一群的物質元素叫做“聚”。諸色共有二十一聚,它們是同生、同滅、同一所依而同住著。在此二十一聚中:
(1)從業等起的色聚有九:一、命與八種不簡別色及眼共同組合的名為眼十法為一聚,二~八、各別命與八種不簡別色與耳共組合的名為耳十法,如是次第有鼻十法,舌十法,身十法,女性十法,男性十法及心所依處十法的七聚。九、八不簡別色與命結合的為命九法為一聚。
(2)從心等起的色聚有六:一、八不簡別色的單純八法為一聚。二、八法與身表組合的身表九法為一聚。三、八法與語表及聲組合的語表十法為一聚。四、八法與輕快性、柔軟性、適業性等組合的輕快性等十一法一聚。五、八法與身表及輕快性等組合的十二法為一聚。六、八法與語表、聲及輕快性等組合的十三法一聚。
(3)從時節等起的色聚有四:一、單純的八法,二、聲的九法,三、輕快性等的十一法,四、聲及輕快性等的十二法,各自成一聚。
(4)從食等起的色聚有二:一、單純的八法,二、輕快性等十一法,如是為二聚。
在二十一種色聚中,單純的八法及聲九法由時節等起的二聚可以發現在有生物及無生物的物體中,其他各聚則只能發現在有情的有生物的物體中。
初步研究南傳上座部所說的色蘊,大略如是。其實還有更廣泛更詳細的說法。可以參考《清淨道論》第十一品、第十四品、第二十品;《攝阿毗達摩義論》第六品;《法聚論》第二品;以及覺音的《法聚論注》。
1960年1月於中國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