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人物 >>

台湾正严法师(2)

分享到:

  “说起来实在很惭愧,那个时候的确没有。因为佛教徒本就有一种消极的观念,认为做好事不必给人知道,大都各做各的,并且以隐名氏的方式进行。其实它潜存的力量很大,只是没有组织罢了。修女的话触动了我的灵机,也加强了我的信念,我决定把这些力量组织起来,从救人做起。”

  于是一个济世的团体的雏形─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就在四位弟子和卅位信徒的愿心下组织起来了。最初的作法,是由四名弟子和两位老人家,每人每天各加工一双四元的婴儿鞋,一天增加廿四元,一个月平均多七百廿元;而卅位信徒,则是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形下,每天节省五毛菜钱,以作为急难的救助金。

  这五毛钱,看似微薄,但其中所蕴涵的学问和实际的力量却超乎想像。

  最初法师利用屋后的竹子,锯了卅根存钱筒,发给信徒一人一根,且坚持要他们每天存进五毛钱。信徒觉得奇怪,为什么不干脆 每个月缴十五元呢?法师说:“不奇怪,我要你们每天临出门前,就有一颗救人的心,节省五毛钱,即是培养节俭的心与爱人救人的心,两个心存一筒,力量是很大的。”

  于是这卅个人,每天提起菜篮到菜市场,逢人便欢喜地宣扬,“ 我们每天要存五毛钱!我们有一个救济会,我们要救人!”“五毛钱也可以救人?!”消息不迳而走,参与的人愈来愈多,千手千眼发觉苦难的功能也很快地发挥了;第二个月他们便救济了一 个大陆来台、孤苦无依的老太太,每天有人送饭给他,为他清空环境,直到他死后安葬为止。一桩艰辛、伟大的济世工程就这样默默地开展了,从此法师长住花莲,不言离去。那年她廿九岁,距离正式出家,也不过四年的光景。

 

诚正信实的精神──

 

  第二年,俗家母亲为他买了一甲半的地,亦即当前静思精舍的所在,距普明寺约二百公尺。母亲说:“女儿出嫁要嫁妆,出家当然也需要护持。”宽怀、谅解,这是怎样伟大的一种爱与情呵!

  “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在法师的主持与信徒的热烈参与下,成长得很快。但是刚开端的时候,仍免不了遭受到一些不必要的阻力、怀疑与排斥,面对这些风风雨雨,他总是以平常心处之。他 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只在意日常生活中分分秒秒、当下即是的那一颗心,凡事以诚以正。”

  “诚正信实”是慈济的基本精神,也是法师月明风清的生命襟怀与做事态度。而教富济贫则是慈济任务的宗旨,在事的方面是救贫,在理的方面是教富。“教富”是一份怎么的理念与爱心呢?

  在法师的眼中,众生平等。娓娓道来,似古刹钟声,隽永警人。“我相信佛陀说的人性本善。”每一位众生跟我都是一样,我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众生就有多大的爱心、慈悲心;我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众生就有多大的智慧功能。人之所以把钱紧守在荷包里,不肯拿出来救人,是凡夫心使然。但是他含藏有一股佛陀的爱心,只要予以启发,就是一种最善良的心境,最真实的快乐。

  一般人总以为有钱就是幸福,因为穷人难免贫病孤苦。殊不知富有的人更需要让他了解施比受更有福,引导他布施、发心,发挥良知爱人的功能。身病不可怕,最怕的是心病,人身如一棵芭蕉树,一层一层的剥,到头来都是空的。只有真实持恒的慈悲喜舍,才能获到世间最美的境界,教富即是一种人心的净化。

 

佛教是理,慈济是事──

 

法师以他诚正信实的做事态度,把社会大众捐献的钱,涓滴不漏地全做了利益众生的事“佛教是理、慈济是事”,用事来显理,以事启发,以理回归。许多年下来,那一股伟大的情操,感召了无数的人;上至豪门巨富,下至贩夫走卒,在盖医院的消息披露后,无不尽心竭力地护持慈济这项创举。法师说:“富有的众生要启发,贫穷的众生要救济,平等没有差别。”   

在慈济医院、在静思精舍,碰在的人,不论僧俗,总是对你颔首微笑,每张脸上都散发着悦人的和善光泽,这里真的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每一位被感召的途径也许不同,但是被启发的爱心,虔诚的奉献与喜乐,却丝毫无差,在慈济世界具体例证太多了。法师说:“两三岁的小孩受妈妈影响,每天张开眼睛,也会说:我要去上工了,要扒分给师父盖医院,他每次看到我,就会拿一个小猪扑满给我。那是他乖时,妈妈给的零用钱。”小孩子的爱心一样可佩。

  “做苦工的人,认为自己一生劳劳苦苦,没有办法为社会作些什么。可是他到过慈济以后,几乎是以卖身的方式,对雇主恳请先给予他一年的工资,然后再任务。他把那一整年十五万、廿万的工资,原封不动地拿到我面前,要让我盖医院。”
  这是清寒人的愿心,那么有钱人的情况又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