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台湾佛教 >> 综论 >>

台湾佛教掠影(2)

分享到:

    佛教教育和研究

   慈云寺位于台北市郊,依山傍水,景色迷人,对面就是东吴大学。到慈云寺时已是下午一点多了。说来也巧,寺里正在举行为期七天的梁皇忏法会。法会场上庄严肃穆,给人一种宁静安祥之感。法师们端坐法台,威仪万千,居士们虔诚恭敬,致心向佛。深临其境,顿觉俗尘尽消。第二天,我们前往中华佛教研究所和法光佛学陀。这两所佛教高等学府,培养了大批佛教人材,包括教育研究人材,弘法利生人材,寺院管理人材等。对台湾佛教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时,中华佛教研究所所长圣严法师去美国弘法未归,我与慧敏法师作了短时间的交谈。慧敏法师,毕业于日本佛教大学,对现代佛学有一整套新的教学方法,不同于照本宣科的传统灌输方式,我曾有缘听过他的佛学课,他采取开导式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把深奥的佛学用简单而又科学的方法讲解出来,从而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们踊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又用启发性的反问来回答,这样产生了教学相彰的效果。

   中华佛教研究所和法光佛学院,乃至我在以后参观的所有佛学院和寺院,都备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丰富,种类众多,不单有各种各样的佛教资料,也有社会上畅销的其它各种学科领域的书籍。设备先进齐全,管理方法科学合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熟练,一切程序都由电脑操作,在很短的时间,不仅可以找到几乎所有汉语系佛教方面的书籍,也可以发现许许多多外文经典著作,特别是英文和日文方面的佛学资料应有尽有,图书馆整天开放,一天到晚来此寻找资料和看书的学生济济一堂,他们可以重温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佛法,充实自己的资料。也可以查看自己希望阅读的佛学名著。在以后的几天里,我一直来回于各个佛学院或寺院的图书馆,深深地被这里的藏书吸引住了,它们不仅对我的论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要搞好佛教教育和研究,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馆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佛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一个好的图书馆会给学院带来无限的生机。

   一天下午,我前往拜访印顺法师驻锡的华雨精舍,虽然以前没有见过印顺法师,但读过他许多著作,他有关上座部佛教的书籍,旁引博证,极富感召力,成为当代中国研究大小乘佛教的第一人,其思想已自成一家,其学说已被世界佛教界所认同,在佛教哲学,佛教历史,佛教文化研究领域独领新潮流。由于我的指导老师法光法师对印顺法师的学说和理论非常推崇,促成了这次拜访的因缘。

   一见面,老法师很高兴地讲起他四十年来的第一次中国大陆之行。他说,中国佛教还是有希望的,许多寺庙逐渐恢复,宗教活动已开始走上正规,但是,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年轻一代有抱负的僧人来完成。他特别兴奋地谈起他与朴老的北京会面,称赞朴老十几年来对中国大陆佛教的恢复和建设所作的杰出贡献。

   我静心地聆听了老法师对诸问题独具慧眼的见解,比如,巴利文佛教,佛教人材以及南北传佛教的应世方法。我现在的研究课题是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对比学习,老法师知道后,就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研究佛法,不应一味地栽入上座部佛教,而应注重对大乘佛教的探讨和学习。”研究大乘佛教,首先必须对上座部佛教有所了解,而不应有任何先入为主,大小之见,无论是把它当成一个哲学理论,还是作为一佛教宗派,上座部佛教有很多地方值得大乘佛教学习,我们应客观地,历史地,宗教地看待这些问题。学上座部佛教的佛法,悟大乘佛教的佛性。因此佛教要兴旺,只有互相吸收精华,才能使真正的佛法再现人间。而要做到这一点,人材的培养至关重要。老法师不无幽默地说,他遗憾的是自己不懂外文,只会一点日文,而且也只是书本日文。他说,在当今这个社会之中,佛教研究需要一大批精通巴利文,梵文和英文乃至藏文的专业人材。中国佛教的研究已经落后于其它国家,我们要迎头赶上,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材,加强僧人素质方面下大功夫。另外,有了人材,要不拘一格地利用人材,使他们有一份热,发一份光。近几年来,在印顺法师的影响下,台湾佛教在佛学研究上已经掀起了一股学习上座部佛教的新气象,无论在学述研究,还是在弘法利生上,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佛教人才。与此同时,老法师也表示了他对目前台湾佛教的担忧,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会给佛教带来严峻的挑战。

   在一个多小时的交谈过程中,我始终感触到一位长者对后学寄予的无限关心和殷切期望,领受到这位佛学泰斗对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未来的卓越而精辟概述。

   一个多小时的见面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但老法师的话语却不时在耳边回响。临告辞前,老法师还在谆谆不倦地说,培养佛教各方面人材,是当前佛教界的头等大事。也是当今佛教界对中国大陆佛教的期望,这正与朴老的名言:第一是人材,第二是人材,第三还是人材,遥相呼应。培养人材,是当今这两位佛教界老人对中国佛教界发出的深切呼吁,道出中国佛教今后发展方向,同时也指出了佛教今后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