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唐密文化 >> 唐密研究 >>

佛教名相贯通

分享到:

  熙明 整理

  佛法是引导人类实践并证悟的全息哲学科学体系,因其体系完整,内容极为丰富,致使借用的名相也非常之多。为便于理解和把握,试将众多名相择要纳入“信、解、行、证”这一学佛的过程,并结合显教、密教进行简单解读,以供大家参考。

  一、信的过程

  1、:为佛陀之略称,意为“觉者”。此觉者既能自觉,又能觉他,且觉行圆满,乃名为佛。因自觉而异于凡夫,因觉他而异于二乘,因觉行圆满而异于菩萨。

  佛又译为“智者”。因觉行的本体与妙用是智慧故,佛之智慧称“一切智智”或称“无上正智”,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因佛有此智慧,我们便当信仰他、敬礼他,还要依止他的法,修学他的道,希求他的果。

  同时,这一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所共有,因此,我们便当敬礼所有佛。但因释迦牟尼佛教化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我们因他的讲述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称释迦佛为本师。

  具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者,竖穷三世,横遍十方。所以,在显教里从时间、空间上分别为十方三世诸佛,而在密教里,却归成一个佛的总体,称摩诃毗卢遮那佛,音译为大日如来。因此,一切诸佛实同为一尊,并不因时间、空间而起差异。而大日如来所具有的“一切智智”可分为五智,即大圆镜智(由第八识转成)、平等性智(由第七识转成)、妙观察智(由第六识转成)、成所作智(由前五转成)、法界体性智(前四智合成)。可见,佛的智慧由我们凡夫的八识转成,迷则为识,觉则为智。这也说明,只要我们有八识,我们就可以转成五智,也就是说,我们人人都有佛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就是我们的觉心。

  转识成智是依显教说。如就密教说,大日如来实为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所成,这个识还不过是六大之一。众生亦为六大所成,因此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如那佛像亦为六大所成,从密教的眼光看,它便真是一尊佛,也应敬礼他。

  2、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小乘三宝与大乘三宝的内涵有区别。

  3、三藏:经藏也称修多罗、素怛缆;律藏也称毗尼、毗奈耶;论藏也称阿毗昙、阿毗达磨。

  二、解的过程

  1、我见:指各人所妄认的“我”,有两类,即人我、法我,也称我执、法执。要强调的是,这个我见是从真如上而起,非从外来。所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其中分别不过是一迷一悟而已。

  2、三科:指一切诸法的三种分类,为说法相者所重,是从“有”上说。

  (1)五蕴:即色、受、想、行、识。此科如来主要为迷心不迷色者说。

  (2)十二处:即六根加六尘。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为内六处(入),属于主观方面。六尘也称六境,指色尘处、声尘处、香尘处、味尘处、触尘处、法尘处,为外六处(入),属于客观方面。此科如来主要为迷色不迷心者说。

  (3)十八界:内界六根、外界六尘加上中界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即为十八界。此科如来主要为色心俱迷者说。

  可见,三科并立,不容废一。

  上述为显教的说法。在密教,此三科是为表三部之法而分:为迷于心法者说五蕴,表“金刚部”之智;为迷于色法者说十二处,乃表“莲花部”之理;为色心双迷者说十八界,乃表“佛部”之莲金不二与理智不二。

  3、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为说法性者所重,是从“空”上说。

  4、二谛:即俗谛与真谛,前者指世间之真理,后者指出世间之真理,以二谛之理可认清重重“空”、“有”而示得佛法上的最上正解。

  佛法的所有名相都是从圆满上说的,虽然有许多名相表面上显然说“空”说“有”,而他们真实的意义一定都是远离四句、不落二边,这是我们自应具有的一种佛学常识。

  三、行的过程

  1、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虽是声闻乘人所专修,但也通于三乘佛法,因此大乘、密乘人也不可不知。

  2、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等,是佛教对众生“三世轮回”流转的缘起的一种具体描述,包括有十二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支的缘起关系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与轮回相配,故有“三世两重因果”的说法。十二因缘虽是缘觉人所专修,但也通于三乘佛法,它与四谛均为大乘行门的原始基础,因此大乘、密乘人也不可不知。

  3、六度: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其中,六度以般若为本,以精进为基,以布施为门。

  声闻、缘觉乘分别依四谛、十二因缘了生死超三界,但是只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未能度众利他,佛陀斥为“焦芽败种”,可见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发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摄法门,圆满佛果的菩萨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门。

  4、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七科。

  (1)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四念处观,是防止杂念妄想生起,以得真理的四种法门,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破除我们执着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

  (2)四正勤:即已生恶不善法令断、未生恶不善法令不生、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四种。

  (3)四神足:也称为“四如意足”,包括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四种。实际上就是指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用这四种定力摄心,能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4)五根:就是五种生起善法的根本,即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

  (5)五力:即五种力量,是修习信根等五根,而产生和增长的五种能够维持修行,获得解脱的力量。与五力相应,五根分别是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