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修持法门 >> 综论 >>

禅病疗法(5)

分享到:

  四、《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此书另有《释禅波罗蜜》、《禅门修证》、《渐次止观》等略称。为智者大师三十余岁时之作品,是一部较《小止观》更为深入、详细的禅定学入门书。在中国佛教修持史上,是一部相当独特的禅定学专著。
  本书关于禅病的理论,略如下述:
  (一)恶根发相
  指行者过去未曾深种善根,因此在坐禅时善法不发相,唯觉烦恼发作。这种情形有下列几类:
  1. 觉观病:尽管坐禅甚久,甚至经年累月,然而无论如何都不发禅定。仅觉内心烦恼时时发起,或觉观不住,或昏沉如睡。
  2. 贪欲病:坐禅时贪欲心起,爱著异性、或生起其他物质欲望。
  3. 嗔恚病:坐禅时,生起嗔念。
  4. 愚痴病:坐禅时,生起与佛法相违的断、常等见,愈执愈深,障碍正确禅定。
  5. 恶业障道病:坐禅时昏沉,或生起要为恶的念头,或忽然身体疼痛,或忽见可怖畏之景像。
  此中,前四种属于“习因烦恼障”。第五种是“业障”。该书〈前方便第六之四〉云:
  “今约此五不善法,即合为三障。前三毒即为习因烦恼障。等分之中,觉观乱法,即是粗四阴故,名为报障。三种障道即为业障。何以知之?
  由过去造恶,未来应受恶报,即以业持此恶!若行者于未受报中间而修善者,善与恶乖,业即扶恶而起,来障于善,故知即是业障。如是三障,障一切行人,禅定智慧,不得开发,故名为障。”(注 10 )  
  这五种病的根源──三障,在智顗的《六妙门》第四〈对治六妙门〉章也曾提及。该书主张用六妙法门(数、随、止、观、还、净)中之各法,去对治相关的禅病,对于三障发相的情形也稍有论述。然而该书在禅病问题方面,所述远不如《释禅波罗蜜》。故下列对治法,仍依《释禅波罗蜜》略述如次:
  (1) 治觉观病:可分别用数息、随息、观息三法。
  (2) 治贪欲病:可分别用九想观、初背舍等观,一切处不净观。
  (3) 治嗔恚病:可分别用众生缘慈观、法缘慈观、无缘慈观。
  (4) 治愚痴病:可分别用三世十二因缘观、果报十二因缘观、一念十二缘观。
  (5) 治恶业障道病:有三种对治法,(a) 观应佛:于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缘之入定。(b) 念佛功德:正念缘虑佛之种种功德。(c) 念法佛:法佛谓法性平等、不生不灭、无有形色、空寂无为。( 注 11)
  上列对治法,如果无效,或另衍生副作用或新的症状时,《释禅波罗蜜》中又提出转治、转观、不转治、兼治、兼不转治、非对非转非兼治等六种对策(注 12 )。书中尤其强调最后一种“非对非转非兼治”法。这种方法是用般若正观之第一义谛悉檀以对治贪、嗔、痴、觉观、罪障诸禅病(注 13 )。该书将“般若慧更优于禅法”的说法放在禅定学著述里,对于修行者甚有启迪意义。该书云:
  “如世余药,各随对治,能治一病,不能遍治一切病也。阿竭陀药,即能遍治一切众病,是名非对、非转、非兼治,亦能具足一切禅门。如《大品经》说:欲学一切善法,当学般若,所以者何?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若般若慧发,则一心具足万行,此则可以如意宝珠为喻。”(注 14 )
  [style='FONT-SIZE: 14pt'](二)四大增动病、五脏病、与五根病
  这是行者体内生理现象不协调,或体内器官产生疾患的病相。该书所提出的对治法有六气(吹、呼、嘻、呵、嘘、呬)治病法、十二息(上息、下息、满息……等)治病法、假想治病法、咒术治病法、用心主境治病法、观析治病法等。
  (三)魔事的对治
  此处所叙述的魔事,与《小止观》所述略同而内容稍为详细一些。所说的魔也是四种:烦恼魔、阴界入魔、死魔、欲界天子魔。关次魔事的干扰与对治法,也与《小止观》所述大体相同。
  (四)禅定的退失(失定)
  《释禅波罗蜜》认为欲界定的法心较浅,因此“难得易失。”该书认为下列原因是失定的原因(注 15 ):
  1. 得定时不善用心,内外方便中途违犯。
  2. 得定时向他人说,或现定相令人知觉,或忽然有事缘相扰,这些障碍都可能破坏欲界定。
  3. 坐禅者的内心如果存有希望心、疑心、惊怖、大喜、重爱、忧悔等心,则对禅定也有障碍。有希望心,则不易入定。入定后有疑、怖等五心,则容易失定。
  失定虽然不是病,但却是坐禅者的一种挫折,所以也附论于此。
  (五)未到地定的邪伪相
  未到地定是初禅之前的方便定。这种定有二种邪伪相,一则“定心过明”、一则“定心过暗”。过明的现象是入定时可以见到外在日月星辰、宫殿等境界,如得神通。过暗是入定后无所知觉,如沉睡不醒(注 16 )。修禅者对这种邪伪相应清楚辨识。
  五、《摩诃止观》
  《摩诃止观》是智者大师在修持理论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在〈十乘观法〉的观病患境、观魔事境等处,都曾论及禅病问题。其中所述,比《禅波罗蜜》等书都要更为深入。兹择要略述如次:
  (一)由四大合成的肉体,本身即是病原
  由于人体中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若稍不协调,则此身即病,因此,此身即是病原。《摩诃止观》〈观病患境〉云:“有身即是病。四蛇异性,水火相违……四国为邻,更互侵伐。”(注 17 )四大相互冲突的结果,可能引发五脏病、四大病、六神病、八触病、强观病、鬼神病、魔病、业病等。书中对这些病之原理、病状、治法都曾加以剖析。并提出下列治疗方法:
  1. 用止治病:止心丹田、止心足下、或止心痛处,各有对治作用。
  2. 用气治病:书中提出六气治病法,此六气即:吹、呼、 、呵、嘘、 。这是道家的运气法。在《释禅波罗蜜》中所提的六气与此相同,但“ ”、“ ”二字则为“嘻”、“呬”,音同字异。
  3. 用息治病:人体内的气体,可分“风、气、喘、息”四种。拙文在叙述《禅门口诀》时已曾提及。此处之“息”,即较为平静顺畅的呼吸
  。
  4. 假想治病:谓出息或入息各有对治作用:此处所提出的十二息治病法,也曾见于《释禅波罗蜜》中。
  5. 观心治病:这是直观于心、不带想息的方法。
  6. 方术治病法:书中提出捻大指治肝法、持咒治病法、手捻丹田治赤痢等病法,及杖打病处法等。文中并特别警惕出家人不可迷恋方术。
  此外,书中又提出“能具十法,必有良验”的治病原则。这十法是:“信、用、勤、恒、别病、方便、久、知取舍、识遮障(注 18 )。这在《释禅波罗蜜》书中也曾提及(注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