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修持法门 >> 综论 >>

《星云大师讲演集》-我们求法应有的认识(3)

分享到: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伟大的人物要成其为伟大,接受种种的煎熬锤链是在所难免的。长在石缝中的小草,仍然那么欢悦的展现它的生机,一切恶劣的环境,能使我们更坚强、更茁壮;一切的磨难是我们求法的逆增上缘。环境越不好,我们要愈忍耐,处逆境而能心平气和,不被情绪左右了我们求法的目标,改变了我们对人生的决定。同学们平常拜佛的时候,对三宝祈求什么呢?希望获得供养?被人恭敬?一切顺适如意?在我总是祈求三宝,让一切的苦难、迫害、挫折都降临在我的身上。越是艰难的环境,对我个人越具有激励上进的力量,同学们今后要负起弘法的任务,也要具备这种安于逆境的耐力。

  儒家说:小人不能久处约,也不能长处乐。刚才和各位说了那么多的道理,无非要同学们能够安于逆境,但是处逆境难,处顺境更难。逆境会挫折一个人的志向,顺境会腐蚀一个人的性情,所以我们不仅能处逆境,更要能处顺境。求道的人应该视声名利养为畏途,所以出家人应该安贫乐道,要知道物质愈贫穷,精神愈能富有。

  古人又说:“大器晚成。”有的青年学业尚未成就,就急着当住持,收徒弟,好比树木还没有长好,就砍下来用了,这是不能成为栋梁之材的。鸡孵蛋如果还不到成熟的时候,即使把蛋啄破,也不能孵出小鸡来。饭还没有煮熟,把锅盖打开,就吃不到香喷喷的白饭。所以说:“蛋未孵熟,不要妄自一啄;饭未煮熟,不要妄自一开。”我们求法要沉得住气,忍得住苦,耐得住劳,这就是佛法“定”的功夫,这样才能成为大器。

六.我们求法的悲心──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朝诗人白居易非常关心民间疾苦,诗中曾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既怀念远在他方的兄弟,又感时运的蹇难,表现他悲天悯人的胸襟。我们求法也要具备“一夜乡心五处同”的大悲心。

  什么是求法的悲心呢?有一次非常有修行的维摩诘菩萨生病了,许多大菩萨赶着去探病,维摩诘菩萨告诉大家说:“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菩萨生病是因为众生有病的缘故啊!众生害了什么病呢?众生以苦为乐而不自知,以假为真而不自觉,众生害了愚痴、贪爱、瞋恚的病,而仍然没有察觉。菩萨看到众生生病,好像自己也害了病一样,兴起无限的大悲心,要拯救他们出离痛苦的渊薮,所以说:“菩萨病者,以大悲起。”这就是一种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慈悲心。

  众生的痴爱病,要用什么药来医治呢?要用佛光法水来医治他们身上的毒瘤,所以我们慈愍众生的痛苦,就要学佛法,因为佛法如良药,能治百病;佛法如利箭,能除百障。儒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天下的人都能够各得其所,享受大同世界的安乐。而佛门更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有法界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只要众生在受苦,就要怀着大悲心去救度他们。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观世音菩萨驾着慈航,闻声救苦;常啼菩萨的悲鸣,都说明了佛菩萨慈悲的心怀。在菩萨的心目中,众生受苦,比自己受苦更难过,所以菩萨愿意为众生做马牛,所以菩萨慨然有济世行慈、舍我其谁的大勇猛与慈悲心。只要有一众生尚在沉沦,菩萨是不忍心证入涅槃的,因为众生无尽,所以大悲心也无尽,这种无边众生誓愿度的悲愿,正是菩萨大道心的诠释与说明。

  唐朝监真大师,悲愍东瀛没有戒法,应日僧荣叡的礼请,率众到日本弘扬律宗。航程中几次遇到狂风飓浪,大师几乎丧生,后来甚至被人诬害为海盗,饱受牢狱之苦,弟子中信心不坚定的背叛了大师,但是大师愈挫愈奋,本着“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悲心,力排艰难,把佛法带到日本,兴建了唐招提寺。这时大师已是六十七高龄,双目失明的老人了,但是日本文化却因为大师的苦心而盛开了美丽的花朵。监真大师在中国德高望重,受到大家的恭敬,他为什么甘冒一切风险,忍受众多的灾难,到日本去弘法?那是大师悲天悯人的慈悲心促使他的啊!我们缅怀古德风范,重要的是,能和他们的言行相应,也具备救世救众的悲心。我们学佛法,就是要学佛菩萨救度众生的悲心,解决众生的烦恼,作他们的依怙,作他们的良师。我们学佛如果没有佛菩萨这种普济群伦的悲心,就失去我们学佛真正的意义,一切的方便如果不能和大悲心相应,就是邪道。

  同学们有求法的认识,求了法更要以大悲心,把佛法布施给众生,以无限的大悲心,不论愚劣、顽强的众生也要度尽他们。好比太阳有了热能,把光热遍照大地,本身的热能不但没有减少,大地因此而获得蓬勃的生机,我们学佛也要如此,把佛法的慈光,甘露的法水,普施给大众,让大众也能得到佛法的滋润。

七.我们求法的方法──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们做一件事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除了有远大的目标,周密的计划,更需要讲求方法。好比登山需要向导,航海需要罗盘,我们求法也要有好的方法,才不会盲修瞎练,误入歧途。

  我们求法应该具备什么方法呢?那就是李商隐诗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方法。什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方法呢?就是要我们向佛法求,不向世间求;向了义求不向不了义求;向内求不向外求。常人总有一个毛病,骑在牛身上寻找牛,自己本身具足的佛性,不知道去显发,却拼命向外攀缘,好比海底捞月,好比掘地觅天,结果离道越远。二祖慧可“安心”的公案,印度女子找头的寓言,就是告诉我们求法要向自己内部求。

  禅诗中描写常人颠倒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寻春何必踏云,春在何处?春就在自家的庭院里。我们求法好比寻春,不假外求,向内心求;不向远求,向近处求。万法归于何处?万法唯心所造,万源归于一心。所谓“来自万水千山外,又向千山万水归。”

  我们的心好比工厂,能够制造各种的东西,有清净的,也有污浊的。我们求道就是要把这颗原来具有真如佛性的心,去掉它的尘垢,恢复它“一点通”的“灵犀”,还给它光明的本来面目。好比除去浮云的明月,重现它的灵明。当我们的心清净无染的时候,就能够像月亮一样,如实的观照事物的实相,这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的佛心佛性。所以我们求法首先要从“心”着手,好比擒贼先要擒王。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求道就是要把散逸心、放荡心抓回来,把污秽心、俗虑心去掉,成为清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