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会议 >> 2008年 >>

布袋弥勒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
 

2007年12月8日至9日,由南哀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共奉化市委统战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奉化溪口隆重召开。全国各地院校与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布袋弥勒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会议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主要论题包括:“弥勒中国化与布袋弥勒文化的精神内涵”、“一弥勒文化与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弥勒文化与净士信仰”、“布袋弥勒文化精神的弘扬与和谐社会建设”、“佛教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等。

l、弥勒中国化与布袋弥勒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会学者认为,弥勒信仰是中国佛教诸佛菩萨信仰中最具影响者之一,仅次于佛陀信仰,在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弥勒像的数量也仅次于释迦像。有学者通过对弥勒信仰溯源、布袋和尚史实考辨,分析了从传统弥勒像到布袋和尚像,再到大肚弥勒像的l文化转向,认为这种文化转向从狭义上看体现了中唐之后禅净合流及世俗化的倾向,从广义上看则体现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向。而大肚弥勒佛是汉化佛教最典型的艺术反映之一。大肚弥勒佛的出现并在民间广为流行,使弥勒信仰逐渐呈现世俗化的态势,是弥勒信仰的文化转向。有学者认为,弥勒菩萨在宋代以布袋和尚的形象被演绎的过程,就是布袋弥勒文化内涵的形成与丰富过程,这一过程具体阐释了佛教中国化的涵义,也说明了中国民众对弥勒形象的主动选择与智慧创造,其精神内涵是平和、慈悲、宽容、快乐与智慧,而在现实生活中则体现出简易、朴素、无欲无求的亲切感,还带有几分洒脱与自在,既混迹于世俗,又不为世俗所束缚的解脱感。还有学者提出以“希望佛学”的角度来审视弥勒“上生信仰”与“下生信仰”在中国被边缘后的“化身信仰”,即“大肚弥勒佛”的兴起。有学者认为,弥勒造像在汉传佛教造像中是一个非常特殊和复杂的过程。就其形象而言,它既有上生信仰的菩萨,也有下生信仰的佛,还有化身信仰的高僧。就造像语境而言,它也是多种元素的圆融与变异。从交脚弥勒菩萨到弥勒佛再到布袋和尚,其造型语言的流变、转化与其独特的造像语境是相呼应的。并从弥勒造像的汉化渊源、造像依据及流变原因归纳梳理出弥勒造像的三大语境:印度语境、宗教语境和哲学语境。

2、弥勒文化与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与会学者认为,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有内在相契之处,二者都关注人生、人间,都重视人间的净化。弥勒信仰注重人间性,不论是上生兜率还是下生人间,其着落点都在现实世间,都是为了建设人间净土,这也是近现代以来兴起的人间佛教思想的奠基者之一太虚大师所以特别推崇、弘扬弥勒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是以人类的生存发达与现代群众为中心而设立的,这与弥勒信仰的持戒修福,弥勒降生时的人间净土相应,弥勒下生成佛标志着人间净土的完成。弥勒信仰有助于慈悲济世、行善利他、提升心灵,并积极改造现实世界,努力创建人间净土。弥勒信仰也是人间佛教的一部分,“布袋弥勒”的形象是人间佛教的一种象征。太虚大师重视弥勒精神,希望世人学习弥勒的大菩提心深菩萨行,改善人间。。弥勒精神是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的重要方面。

有学者通过阐释太虚“慈宗”之内涵与“人生佛教”之义理,认为从太虚“人生佛教”角度审视其“慈宗”有以下几个要点:一、作为佛陀继承者的弥勒菩萨,并以此阐扬法菩提心行菩萨行的大乘菩萨精神。二、由弥勒教法中的菩萨行果,由五戒十善的人天乘进趣菩萨道的人生佛教道路,开出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这样,以弥勒为中心,人生佛教、大乘菩萨行、建设人间净土思想的合流,突出了以慈氏贯穿全体佛法的新慈宗思想。三、这种“人间性”又集中体现在以“大肚弥勒佛”为文化标志的汉传佛教圆教系的圆融性、包容性和喜乐性上。有学者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实与相关材料,展示太虚大师开办佛学教育之艰难,从另一方面说明太虚大师为佛教事业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另外,太虚大师积极推进与日本、南亚、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既汲取了他国佛教之精华,又向世界传播了佛法,促进了近代佛教文化之振兴。

3、弥勒文化与净土信仰。与会学者认为,弥勒信仰是佛教净土思想中的重要一支,在中国佛教中与唯识、天台、禅宗等宗派关系密切,也与人间佛教有密切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道安及其弟子法遇等人在弥勒像前发誓愿往生兜率净土,努力弘扬弥勒菩萨的慈心慈愿;以弘扬弥勒之学的法相唯识宗门人玄奘、窥基等多求往生兜率净土;律宗道宣、天台的慧思、智颚、玄朗等也以往生兜率净土为愿;禅宗的憨山、虚云等与弥勒净土结下不解之缘,甚至把弥勒的契此和尚归入禅僧;近代太虚大师更是大力弘扬弥勒净土与教法,详细制定了“慈宗修习仪”作为修行的规范。印顺对弥勒信仰的“人间性”.尤为明确,突出了弥勒净土的切合现实性,认为弥勒净土有两种净化,一是上生兜率天宫,一是人间的净化,而重点在后者。有学者把印顺的弥勒与弥陀净土思想相较,认为印顺关于弥勒净土优于弥陀净土的论说,目的在于推进佛学、佛教的世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有学者详细论述了弥勒净土乃至整个净土宗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

4、布袋弥勒文化精神的弘扬与和谐社会建设。与会学者认为,弥勒菩萨是佛教中最主要的菩萨,弥勒菩萨中国化,蕴含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化佛教主张凡圣平等、仁慈祥和、宽容大度与乐观处世的精神,显示了佛教对现世的关怀。慈宗,是行菩萨道的总汇:弥勒是菩萨的典范,弥勒精神是悲悯众生、饶益众生,是大乘菩萨道的核心。弥勒信仰是人间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间佛教是当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信仰以持戒、修善、礼敬弥勒而往生兜率净土,以及修善等弥勒下生得度为核心,强调对现世的建设,强调世间伦理如“五戒十善”,注重戒律,这些对于提高个人道德、改善社会风气、维护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