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寺院 >>

珠峰自然保护区内的佛教寺院及其特点

分享到:
   珠峰自然保护区是根据美国高山研究所提供的示意图划定的,包括西藏自治区南部定结、定日、聂拉木、吉隆四县的一区两镇十六个乡,即东临定结县陈塘区(东经87°25′4″,北纬27°51′8″),北到佩枯错湖北畔(东经85°36′,北纬29°1′5″),西至吉隆县迈拉扎青山口(东经85°11′6″北纬28°36′17″),南接尼泊尔王国。总面积约为13,782平方公里,占四县总面积的38%,人口占四县总人口的39.4%。历史上,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相对来说比较发达,成为吐蕃乃至以后通往南亚各国的主要通道。这里不仅有古生物三叶虫、三趾马的动物群化石,贝壳等海生化石,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唐清时代摩崖石刻,残存的古宗建筑、商贸市场,而且也有世界第一大高山珠穆朗玛峰,历史、文化遗迹丰富,名胜景观众多,成为中外科学研究工作者和游客们向往的地方。1992年9—10月份,《珠峰》课题组专程去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调查,重点了解保护区内的文化教育、语言习惯、宗教寺庙、风土民情、社会生活等,并对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寺院、古宗遗迹、摩崖石刻、乡土民俗、御敌堡垒、自然景观等进行了拍片,获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下面根据调查和史书记载就保护区内部分寺院的历史现状及其特点作一简单的介绍,不妥处恳请专家赐教。

  一、自然保护区内的寺院

  萨尔曲林寺。“萨尔”藏文意为“陡峭”。属于赛吉贡巴(不脱离凡俗而允许成婚的僧人进行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位于定结县城南42公里处的萨尔乡,座落在一座陡峭的石质山坡上,寺院周围是古定结宗宗府的残墙断壁。原为萨尔南杰宗(定结宗)的属寺。《黄琉璃》说:“萨尔群科尔德庆寺,定结巴·益西嘉措所建”(这所寺可能就是萨尔曲林寺,此前名叫“萨尔曲德寺”)。据一位住寺僧人(有家室)介绍,这里原有一所名叫“萨尔曲德寺”的小寺院,供尼姑居住。十七世纪,定结地方的僧人邀请觉囊派大师多罗那他到这里传教,把原来的萨尔曲德寺扩建成拥有5座佛殿的大寺院,取名“萨尔曲林寺”。当时有70余名僧人,以后逐渐减少至20—30人,以致成为现在的赛吉贡巴。现在尊奉格鲁派,据说是五世达赖喇嘛洛桑嘉措(1617—1682)摄政期间迫使其尊从噶举派(笔者认为,从多罗那他创建寺院的说法推测这寺院最早可能信奉觉囊派,五世达赖得势后从觉囊派改宗格鲁派的。因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经堂门梁上写着多罗那他大师的名字)。以后寺院三次遭到破坏,其中的前两次是在廊尔喀入侵西藏期间,第三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87年维修时仅剩一座经堂,建筑面积为6柱(藏族所用的计算法)。现在有僧舍6间,佛堂1座,面积2柱,僧人6人,都是成家的住家僧人,平时不着袈裟,参加生产劳动,遇到宗教节日和婚丧嫁娶、黄道吉日时聚集寺院诵经。规定每月的15、29、30日3天举行宗教活动,没有较严格的学经制度和规定必修的经典。

  贡巴香寺。意为“北寺”。宁玛派寺院。位于定结县城以南41公里处的萨尔乡,距离古萨尔南杰宗仅1公里,与萨尔曲林寺遥遥相望。寺院创建前,其前方(即南边)有座尼姑寺(是否指萨尔曲德林),名叫贡巴洛(南寺)。寺院座落在一座婉如大象的仇日山脚下,仁增班玛(被称为莲花生大师的再身)创建寺院之前,这里有座莲花生大师的修行洞(一半现存,围在佛殿之中)。据管家介绍,寺院建成后两次更名,第一次称“桑木旦曲浦”(意为禅定法洞),第二次名叫“日超”(禅院)。1967年(或1968年?)寺院遭到破坏,毁前有16座佛殿,共6层(笔者调查时发现,从现在的规模根本看不出6层的痕迹,而且也不可能有6层),面积12柱,在寺僧人60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筹资修复,经堂面积为4住。内供莲花生大师塑像,其左右两侧分别为麦达哇和益西措嘉像。另外一个小殿内(即原修行洞)供着释迦牟尼佛像和寺院创建者的像,藏经很少。现在有10名赛吉僧人,他们平时住在家里参加劳动,只是早晚空闲时间到寺诵《大悲观音菩萨经》,祈祷平安。规定每年的藏历5、9、11月份举行宗教活动,规模不大。

  协嘎尔曲德寺。位于定日县协嘎尔镇,座落在陡峻的吉木日山绝壁上,即原协嘎尔宗府内。尊奉格鲁派。协嘎尔曾是藏族13万户之一的拉堆洛万户的首府,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提供资金在这里创建了协嘎尔曲德(此前即十三世纪有当时地方首领桑珠仁青建的佛殿),佛殿几十座,供奉着千尊金铜制佛像,收藏万部佛典,成为当时定日地区最大的政府寺院。《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说:“木鸡年,征集拉堆南部地区聂拉木等地租税修建了协嘎尔寺”。第二任轨范师贡波恰纳巴·桑结班觉创建了密宗学院。第斯桑结嘉措时期在寺僧人250人,得到了政府的大量资助,拥有多所属寺和寺属庄园。寺院印经院所印的《甘珠尔》非常有名。据寺院僧人介绍,印经院共有4层,都是石质结构。寺院制造的铜锅以及银器也很出名。现在的协嘎尔曲德规模比原来大大减小,显教学院(经堂)的建筑面积36柱,内供许多佛像,悬挂多幅唐卡。密宗学院(修行院)建筑面积4住,密室面积1柱,办公室5柱。佛殿前面路的两侧有不少僧舍,宏大的石砌古宗城墙内残墙断壁,杂草丛生,一片废墟。现在寺院有34名僧人,统战部门规定的指标为40人。学经、宗教活动照常,比较正规。

  绒布寺。亦称“杂绒布”。属宁玛派寺院。位于定日县境内海拔5700余米的珠峰脚下,珠穆朗玛峰的绒布冰川的河水在寺前缓缓流淌。这所寺院有新旧两所,旧寺即杂绒布,意为“石坡”,它位于现在的绒布寺南面3公里处,靠近珠峰,原来是尼姑修行的地方。现在这里除了几间低矮破旧的石房和石塔外,其它建筑多已毁坏。面积约20平方米的石房内有一个地洞,即杂浦,据说是莲花生大师当年的修行洞。洞内最高处约1.7米左右,最低处约1.3米,只能容纳7—8人,供放着印有莲花生大师手足印的石头及石塔,向导介绍说塔下有莲花生的遗物。位于石房后面的拉让(据说是阿旺丹增诺布的私邸)已毁。另外有20余尊高约1米左右的石塔,周围已毁的僧舍30余间。整座寺院依山傍水,座落在巨大的乱石堆中,相互连接的巨石缝中有不少供僧人修行用的天然石洞。据说最盛时僧人达300余人,其中尼姑占多数。

  现在的绒布寺位于杂绒布的北面,由阿旺丹增诺布于1902年建成,当时他只有36岁。寺院归敏珠尔林寺管辖。据美国学者巴伯若·尼姆里·阿吉兹博士介绍说:“他(丹增诺布)以不寻常的力量首先建起了他的私邸拉让,并建起一座寺庙,接着为不断增加的弟子门徒盖起房屋。他的弟子中既有“扎巴”,也有“阿尼”。1920年,探险家布鲁斯在札绒寺逗留时曾经拍了一张札绒寺的照片。当时已有大喇嘛住的那座楼房和6座僧尼的住房,其中3座是“扎巴”的住处,另外3座是阿尼们的住处。”(《藏边人家》,西藏人民出版社)。当时绒布寺有十几所属寺,其中在尼泊尔有塔姆、坦波切和赤旺等寺。绒布寺内有扎绒、东阿却林、桑丹却浦、扎西通门、却林果、江曲塔林和雍仲等7所属寺;绒布寺外有却果岗、朗果、拉让、江顶、查玛等5所寺院,规模非常大。可惜现在大部分佛殿、房舍已经毁坏,只留下1座面积约20多平方米的陈旧小佛堂和几间僧舍。在寺僧人15人,其中阿尼(尼姑)8人,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员会。僧人主修《大悲观音仪轨》和莲花生大师所传教法,定期举行宗教活动。靠近佛殿左边3间房子是寺办招待所,专门作接待游览珠穆朗玛峰的国内外客人之用。据僧人介绍,县政府规定每个床位一天10元,收入全部归寺院所有(前几年收入的80%归寺院,20%归县政府)。寺院开放以来,国家落实宗教政策,第一次拨款2.2万元,第二次拔款1万元,作为修塔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