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寺院 >>

瞿昙寺:深山里的小故宫(2)

分享到:

  瞿昙寺飞来的鸿运,其实是明廷安定塞外的战略措施。从瞿昙寺外残留的城垣可以看出,明朝初年的瞿昙寺绝不仅仅是一座佛教寺院,而是明朝的前沿阵地,是河西边陲重要的战略要地。

 


隆国殿中树立的明代“皇帝万万岁碑”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青海湟中出生的宗喀巴,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发起大祈愿法会,他被公认为西藏佛教界的领袖,格鲁派遂成为西藏第一大教派,明朝皇帝也多次召请宗喀巴,而后格鲁派在青海得到发扬,在宗喀巴出生之地西宁湟中建造的塔尔寺也应运而盛,而这一切却预示着瞿昙寺日后不幸的命运。

  瞿昙寺香火鼎盛了近400年后,遭遇了一次重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青海最有权势的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发动叛乱,很多藏传佛教寺院都参与了叛乱,然而一年后,叛乱即被川陕总督年羹尧平息,与罗卜藏丹津有牵连的瞿昙寺寺主阿旺宗泽被捕入狱,在兰州拘禁了7年之久,封号被革去,领地也大大削减,瞿昙寺从此一蹶不振,如江河日下。而格鲁派寺院塔尔寺此时也早已取代了瞿昙寺,在藏区享有极高的声望。

  一座汉式建筑的藏传佛教寺院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在青海乐都打铁的那几年,瞿昙寺一直都如废墟般破败不堪,直到1995年青海省考古所对它进行了维修复原工作之后,瞿昙寺才重现生机。1996年我重回青海,又特意去了瞿昙寺,24年前给我们开门的老汉找不到了,寺里已经有了几个喇嘛,也有了文物管理员,我在山门外还为文管员马骏和小喇嘛罗嘎藏拍了照片。小喇嘛白华丹领我们参观了正在修复的瞿昙寺,我欣喜地看到乐都“小故宫”又将回来了。

  瞿昙寺之所以被人誉为“小故宫”,是因为它有着明朝汉式的建筑风格,其中不少还是仿照明故宫的建筑形式。全寺共有前、中、后三进院落,寺院5座主要殿宇在中轴线上一一纵列,两侧游廊配殿对称环立,整座寺院端正、大气、素雅。

  一座藏传佛教寺庙,却有着明代汉式建筑风格,实属罕见。

  佛教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印度佛寺建筑的布局多为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殿外有僧房围绕。同一建筑主体中,往往按上中下大小不一、形状一致的规律分布。而中国传统建筑和空间布局强调轴线对称,比如明清北京城的建筑布局就是运用中轴线,以强调左右均衡对称的方式布局。受传统建筑模式的影响,汉传佛教寺庙一般也都由一组又一组的庭院式建筑组成,讲究中轴线分明,左右对称。

  而藏传佛教寺院则不讲究中轴对称,往往以一个主要建筑为中心,其他建筑围绕着中心散落分布,由此使得寺院内的道路纵横交错。但是瞿昙寺却是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甚至殿宇的名称都很类似,这个例外与瞿昙寺得到了明朝恩宠有关,于是当我们流连于寺内,处处可见熟悉的建筑形制:中轴线、四合院、左钟右鼓、琉璃砖瓦房顶、飞檐吻兽等等。

  青海考古所的张君奇先生是青海古建维修专家,为维修复原瞿昙寺工作了6年。他说,瞿昙寺院内最宏伟的建筑隆国殿及两侧抄手斜廊,就是依照故宫太和殿的前身明代奉天殿为蓝本建成的。而隆国殿前左右对称的大钟楼大鼓楼,则是模仿奉天殿两边的文楼和武楼(清代的体仁阁和弘义阁)建造的。“它们无论从大木结构、斗拱形制、还是细部隔扇‘蔟六雪花纹’、枋头‘霸王拳’、屋顶吻兽小跑、平座滴珠板、鼓镜柱础,均与故宫建筑一致无二。”张君奇先生一口气道出了一堆的术语,尽管听得我一头雾水,但却让我对瞿昙寺更加刮目相看。

  面积约为900平方米的隆国殿建成于宣德二年(1427年),是瞿昙寺内最后完成的建筑,也最完整地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在全殿建筑中,最富有情趣的是抄手斜廊,让你无论是身在斜廊还是身在廊外,都有如身在画中般的感受。抄手斜廊是唐宋时期宫殿寺庙建筑格局的遗规,在唐宋壁画、石刻和文献中常能看到,而惟一仅存的实物则是隆国殿了。建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明代奉天殿,其两侧的抄手斜廊,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太和殿时,已被拆除代以卡子墙。因此当你看到隆国殿两侧那完整无损的抄手斜廊时,你不能不为它如此的稀贵而肃然起敬。它以烘云托月之势使主体建筑更加巍峨壮丽,呈显出一派皇家殿堂风范。

宝光殿前的藏式白塔

  当然瞿昙寺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瞿昙寺中院建筑宝光殿、瞿昙寺殿、金刚殿、小钟楼小鼓楼及配殿宝塔的大木结构和木装修就是甘青地方手法。院内的四座如意佛塔,也与西藏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相同,是藏式传统形制。600多年来始终屹立在西北偏僻一隅的瞿昙寺,不仅建筑年代久远而且包罗万象,官式建筑与地方手法交相辉映,它以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被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国宝中之国宝”。

  前有敦煌,后有瞿昙

  隆国殿门前的8根大柱子还裸露着,红色尽褪,但殿内的金光大菩萨已经焕然一新,身上和手臂上披戴着金色的哈达。菩萨前摆放着一块两米多高的牌匾,牌匾从左至右分别用梵文、汉文和藏文雕刻着金字“皇帝万万岁”。这块牌匾是瞿昙寺的镇院之宝,牌背后刻有“大明宣德二年二月初九日御用太监孟继……建立”,那是1427年,隆国殿竣工的日子,560多年过去了。在1996年那个夏季,我徜徉在瞿昙寺数百年间的历史风云里。

  除建筑以外,瞿昙寺还有被称为艺术三绝的壁画、彩画和石雕。

  瞿昙寺的壁画总面积为1523平方米,仅其数量就十分惊人,其中明代早期壁画占79%,余为清代壁画。其中隆国殿内墙壁画级别最高,其内容分为三世佛和藏密宗欢喜佛,画面巨大,高达5.5米,而且全部是沥粉贴金,绘制精美,色彩艳丽,据张君奇先生的估计这些壁画为藏传佛教绘画高手之笔。

瞿昙寺画廊中的壁画。 杨泽民/摄

瞿昙寺“七十二间走水厅”中的壁画,不但表现佛教人物,也涉及到民间生活 新华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