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研究 >>

噶当派传承及其思想特点(2)

分享到:

  (二)那措译师与绒巴教法的下噶当传承

  那措·次程嘉哇(1011-1064年),那措为氏族名,次程嘉哇为法名。27岁时,受阿里古格王之命,赴印度迎请阿底峡,并协助阿底峡翻译了许多佛教经论。据《阿底峡尊者传》记载,阿底峡所传之法,大多都是那措译师翻译的。那措译师跟随阿底峡19年,当他离开聂塘前往阿里时,阿底峡除给他许多教诲外,并赠给他《律经根本律》、《集密经》、《观音修法》等20部经典。《菩提道炬论》的三士道次第修持教授,阿底峡传于仲敦巴,又传给那措译师。他的弟子绒巴甲索巴创建了那索寺。他一生谢绝宾客,独居修行。有一次,他出面调解纠纷,被邀请到乌香多地方讲授佛法,其中有旁听佛法者四人,各自作了记录,而后形成四篇《教法次第》,系噶当派重要经典著作。这四人被称为绒巴的四大弟子,即绥甲堆哇贞巴钦波、诺达坚巴、徐兰巴、那巴哇钦波。那巴哇钦波倡建了那巴寺和热巴那顶寺,并任桑普内邬托寺住持7年;那巴哇和诺达坚巴以说教授为主;徐兰巴特别重史事,后与他人撰写阿底峡尊者的详史。以上介绍的是那措译师的绒巴教法传承。因为绒巴甲索巴建的寺庙在江穷河谷热振寺下边,故又称为下噶当传承。热振寺传承称为上噶当传承。

  (三)俄·勒贝喜饶与桑普寺传承

  俄·勒贝喜饶(生卒年不详)是阿底峡在卫藏的著名三弟子之一,据称是赤松德赞的大臣俄庆布的后代,幼从鲁梅十人中的仲·益希云丹出家,为了学习律藏,专程前往康区拜谒赛尊。阿底峡来到聂塘后,他依止学法。1073年他根据阿底峡的授记在拉萨以南聂塘以东建桑普寺。他崇信阿底峡之教授,在桑普寺讲授《要诀四法》、《道次六颂》等,尤其重视因明辩论。藏文文献中有这样的说法,西藏佛教的一切大论之讲说,都是从阿底峡传授而来,俄译师为西藏佛教中因明、中观、慈氏诸论的教主,后由桑普世系的弟子们发扬光大。

  俄译师死后,由他的侄子俄·洛丹喜饶(1059-1109年)继任桑普寺的住持。

  俄·洛丹喜饶曾赴尼泊尔、中印度、克什米尔等地留学,刻苦学习五明、显密经论注疏等17年,35岁时返回西藏。返藏后从事译经工作,翻译了《量庄严论》,并订正许多旧译,成为名噪一时的译师。俄.洛丹喜饶多次讲授《量论》、《慈氏五论》、《中观论》等论书,还写过一些经论注疏,有名的如《圣教次第论》等。他在佛教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其弟子中以卓垅巴·洛追迥乃最为著名。

  卓垅巴·洛追迥乃许多显密经论作过注疏,还根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著成《道次第广论》和《教次第广论》两部阐释噶当派教义的论著。

  值得一提的还有桑普寺的第六任住持恰巴却杰僧格(1109-1169年)。他是桑普寺格西中精通中观和因明的学者,对《慈氏五论》、《定量论》、《中观二谛论》、《中观庄严论》、《中观光明论》、《入行论》等作过注疏,著有《因明除暗论》、《量论摄义颂》及其本注,其中《量论摄义颂》首次提出学习因明的特殊方法,开创了藏传因明通过辩论学习之先例,因此被尊为藏传因明的创始人。桑普寺亦因此在二三百年间成为藏传因明学的重镇。恰巴弟子众多,最著名的有“八大狮子”、“四个佛子”等。

  总之,以阿底峡的佛教思想为主的噶当派,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有重要影响。

  二、噶当派的思想特点

  噶当派兴起后,发展迅速,到13世纪时在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寺院最多。法尊法师即说:“在宋元两朝之间,西藏中兴之佛法,要以此派为最盛教派了。”下面就热振寺传承的教典、教授、教诫三派的思想特点作简要阐述。

  (一)教典派的思想特点

  自博多哇开创教典派后,有夏尔哇巴、甲·怯喀巴、赛·基布巴、拉·隆格旺秋、拉·卓微贡波等递相承传,建有怯喀、基布等寺。该派传授阿底峡的思想,重视经论、教典,认为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一切教典都是修行的依据。

  他们所学的阿底峡的著述可分为三类:

  第一,重在明见。以阿底峡的《入二谛论》和《中观教授论》为代表。这两部著作是对龙树《中观理聚六论》所说的“观”的补充,并进一步探究“二谛”、“中观”的本源(二谛义、中观义,都是龙树所著各论特别是《中论》的要义所在)。

  第二,重在明行。重在说明菩萨行,以《慈氏五论》和阿底峡的《摄行炬论》、《发菩提心论》、《律仪轨则》为代表。特别是阿底峡的三论对行持方法阶位的本源作了进一步探讨。

  第三,见行双重。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炬论》为代表。该著阐述佛教修学次第,首先把人分为下士(不求解脱,只求今世利乐的人天乘)、中士(追求个人解脱轮回之苦,无意普度一切众生的小乘)、上士(自求解脱并愿普度一切众生的大乘)三类,然后依“三士道”循序渐进即三皈依,持戒、定、慧三学和按六度做等,福慧双修,在显教修学圆满的基础上修持密乘法,把密教经典划分为四部。《道炬论》将佛语三藏四续部全部注释,不舍一字,均组织成为一个补特迦罗修行次第。此书对藏传佛教的影响甚大。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即说:“尊者所造论典虽多,其成为根本而又圆满具足者,即是此《菩提道炬论》。此论总摄显密两教心要作为教导,故其所诊意义完足。又以调心次第为主,便于实修。且以善巧两大车轨的大师都(教)授作为庄严,所以较余宗尤为殊胜。”

  教典派尤其重视七部论典,即《噶当七论》、《菩提道炬论》、《大乘经庄严论》、《菩萨地论》、《集菩萨学论》、《入菩提行论》、《本生论》、《集法句论》。后来增加了《慈氏五论》(《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辩法法性论》、《辩中边论》)和龙树的《中观理聚六论》(《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迥净论》、《广破论》、《宝鬘论》),其中又注重《宝性论》和《宝鬘论》两论。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教典派继承了阿底峡的佛教理论与行持方法的体系,偏重经论,以学习《菩提道炬论》为主,再以阿底峡的其他著述以及龙树、慈氏等人的论著为辅。

  (二)教授派的思想特点

  京俄巴开创教授派后,由甲域哇钦波、冲协钦波、藏巴觉色仁波钦朗龙巴、吉岗巴钦波和贡巴哇弟子内邬素巴、结贡钦波、绛曲格孜等递相承传,建有甲域、岗岗、仁进岗、达坚等寺加以宏扬。此派尤为重视遵照师长的口诀教授,致力修持,同时重视密法修习。他们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