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年(1582年)底,三世达赖应蒙古土默特部之请去内蒙古参加俺答汗的葬礼时,曾驻锡互助境内一处叫“智嘉”的地方,并预言“彼地将诞生一名弘扬噶当派佛法的高僧”。[12]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世达赖复至此地传授教法,并授记建寺,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自内蒙古入藏坐床,途经互助地区时应当地僧俗的请求,允诺在郭隆地方建立佛寺。到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郭隆地方的阿嘉、华仁、湖、泽察、拉、色察等部落头人入藏请求在该地建寺。四世班掸罗桑却吉坚赞和四世达赖云丹嘉措委派达波扎仓寺主持、七世嘉色活佛瑞悦却吉嘉措来安多,在一世松布活佛丹曲嘉措协助下,破土动工创建佑宁寺,藏语称“郭隆弥勒洲”,简称为“阿郭隆寺”域“郭隆寺”。后该寺又得到漠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等地方势力的支持,经过一世嘉色活佛、一世主观活佛及一世嘉木样活佛等高僧大德的扩建,形成藏传佛教格鲁派显密兼备的大寺之一。《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说,清康熙年间,郭隆寺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僧侣7000多人,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等四大学院,属寺众多,历史上被誉为“湟北诸寺之母”,是格鲁派在青海地区的五大寺院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年),该寺因罗卜藏丹律事件而毁于兵燹。清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敕令重建并赐名为“佑宁寺”。后又多次被毁,亦复重建。
佑宁寺是“此地显教讲院的开始,从这寺院中培育出来的宏法大德不少”。[13]如属于五大昂活佛系统中的二世章嘉·阿旺罗桑却丹(1642~1714年)、二世土观·阿旺却吉嘉措(1680~1736年)、三世章嘉·乳必多吉(1717~1786年)、三世土观·罗桑却吉尼玛(1737~1802年)、三世松布·益西班觉(1704~1787年)等,都是藏传佛教界的著名高僧和学者,其中自二世土观和二世章嘉起,这两大活佛系统成为驻京呼图克图。三世章嘉、三世主观、三世松布等尤以著书著称于世,如三世章嘉著的《正字智源》、《七世达赖喇嘛传》、蒙译《甘珠尔》等,三世土观的《宗教流派镜史》(或译为《主观宗教源流》)等,三世松布的《如意宝树史》等,不仅在藏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库的瑰丽宝藏。
广惠寺初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西藏高僧赞布·顿珠嘉措在青海厄鲁特蒙古首领等人的支持下创建而成,藏语称为“赞布具喜圣教训”。顺治十年(1653年),五世达赖进京途中,曾莅临该寺为僧众讲经说法,使之影响进一步扩大。康熙四年(1665年),五世达赖封固始汗之孙墨尔根洪台吉为“敏珠尔诺门汗”,并派他去青海,支持广惠寺寺主敏珠尔扩建广惠寺,使之成为具有显宗、密宗、医明等学院的格鲁派大寺。雍正元年(172年)。因罗卜藏丹津事件,该寺被毁,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封二世敏珠尔罗桑丹增嘉措(1700~1736年)为“敏珠尔呼图克图”,并成为驻京呼图克图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佑宁寺的章嘉活佛。同时,雍正帝敕赐帑金重修被毁寺院,雍正九年(1731年),赐“广惠寺”匾额。同治五年(1866年),该寺再遭兵燹,光绪年间重建。该寺以僧人多通藏医而闻名。其属寺有朱固寺、达垅寺、松番寺等9座寺院。原有活佛数十名,尤以敏珠尔和先灵活佛为著名,敏珠尔活佛系统共传八世。寺内现存有明永乐帝所赐“灌项圆修静慧大国师孛隆逋瓦桑尔加领真”的圣旨一轴;清乾隆年间钦赐的“法海寺”匾额一方;九世班禅所写的藏文长挂轴三幅;敏珠尔的“净明禅师之印”等珍贵文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的传播、发展和兴盛的一个大致线索。唐代藏地佛教随着吐蕃向吐谷浑的用兵传入土族先民生活的地区,并同这一带流传的汉传佛教文化及苯教、道教、萨满教等文化交互融合,为藏传佛教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也使这一地区成为藏地佛教复兴和藏传佛教形成的重要基地之一。但这一时期,同吐蕃本上一样,藏地佛教主要在统治阶级内部发挥作用,而未在民间得势。到宋元时期,尤其是到元代,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藏传佛教自身通过与各种文化,尤其是与苯教的斗争和融合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二是中国再次走向大统一,蒙古汗国攻灭西夏和金朝后,阔端在凉州与萨班·贡嘎坚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结束了西藏地区持续四百多年的战乱割据局面,投入到祖国的怀抱之中。之后,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帝师,掌握全国佛教。这样在元帝室的直接支持下,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明代,中央政府采取“多封众建”的政策,扶植藏传佛教高僧,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提供创建、扩建寺院及进行各种佛事活动的资费,从而使藏传佛教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清代,清王朝针对藏、蒙、土族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实际,采取“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政策措施,设置驻京呼图克图,如互助县佑宁寺的章嘉、土观等活佛,大通县广惠寺的敏珠尔活佛等,从而使得藏传佛教在土族地区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责任编辑 根典次仁]
注释:
①《土族简史》编写组:《土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②③[梁]释慧皎:《高僧传》,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75、418页。
④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⑤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刘立千译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⑥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教源流》,刘立千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6页。
⑦见注④,第554页。
⑧《佑宁寺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⑨见注⑦,第89、90页。
⑩《西宁府新志》,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85页。
[11]见注⑥,第232页。
[12]见注⑧,第21页。
[13]见注⑥,第170页。
[作者简介]翟存明,现于西北民族学院宗教研究中心攻读宗教学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