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综论 >>

萨迦派哲学思想述要

分享到:
【作者简介】朱丽霞,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宗教研究中心 硕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萨迦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果论”,而“道果论”的精髓是体现在它的“首应破非福,次则破我执,后除一切见,知此为智者”的修行次第中,萨迦派通过这一修行次第,引导人们由一个凡夫俗子最终成为证得佛果者。“道果论”的特征是中观与唯识相结合,并强调在认识事物时“不执有无”。
   【关 键 词】萨迦派/道果论/中观/唯识
   【责任编辑】李延恺

   萨迦,藏文为“sa—skya”,意为灰白色的地方,萨迦派因其派在萨迦地方建寺成派而得名。此派从11世纪创派后,一直延续到现在,是西藏地方以家族传承为主的大教派之一。在政治上,萨迦派从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中叶,势力显赫一时,在其领袖萨班和八思巴叔侄的努力下,西藏顺利归元朝版图,并在元朝政府的扶植下,教派势力蒸蒸日上。该派创派之初,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主要有“萨迦五祖”衮乔杰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衮噶坚赞、八思巴•洛追坚赞,他们在宗教上极有建树,不仅发展和完善了本派的“道果论”,且推动了整个西藏佛教的发展。14世纪后期,此派的仁达哇•旋奴罗追在西藏地方也是享誉一时,在他的弘扬下,《中观论》在西藏重新得到发展。元末明初,帕竹政权兴起,萨迦派的政治势力遂渐衰落。
   《土观宗派源流》谈及萨迦派的教法时记道:“吉祥萨迦派所传显密之法,多至不可数记”,然“最精要之法,则为《道果法》(注:《土观宗派源流》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年11月版 第89、107、108、109页。)。该派的教法特点可用两个字概括:多而杂。 谓其多是表现在不出寺墙的教法有13种之多;道其杂是表现在萨班和绒敦等大德以修习中观自续见为主,仁达瓦以修习中观应成见为主,释迦胜初尚中观、中持唯识、后执觉朗派见。另外还有很多人习《大圆满法》。但萨迦派与其它派别的“不共之见”为《道果法》,我们研究萨迦派的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其作为一个派别的独特思想,由此,本文自然而然的主要着墨于《道果法》。
   《道果》之见,也就是“修明空无执,或生死涅槃无别之见”(注:《土观宗派源流》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年11月版 第89、107、108、109页。),它也同样体现了萨迦派教法杂芜的特点, 分“随龙猛教授与随弥勒派教授二者”(注:《土观宗派源流》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年11月版 第89、107、108、109页。)。这里的龙猛, 即龙树,这是中观论的奠基人,而弥勒,据称为唯识论的创造人。可见《道果法》中既有中观见,又有唯识论。

     一、《道果论》中的中道思想

   中观见,也就是“中道”思想,梵文为Madhyamapratipad,即脱离“两边”(两个极端)的不偏不倚道路,或观点、方法(注:李翼诚《西藏佛教诸派宗义》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5年11月版 第84页。)。这颇类似于孔孟的中庸之道,但也只是形似而神不似。萨迦派的中观见主要以缘起性空的思想为基石,具体体现在显教修行次第的四句格言中,即:首应破非福,中观破我执,后破一切见,知此为智人。
   首应破非福,用佛家之语则为:“初修死生过患,暇满难得,业果、慈悲等法而破除之”(注:《土观宗派源流》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年11月版 第89、107、108、109页。)。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能转入“三善趣”(人、天、阿修罗),投胎为人,而没有堕入“三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乃是生前累世积德行善的结果,来之不易,因此要倍加珍惜,要有善业善果、恶业恶报的“业果”之念,并常怀慈悲之心,多做善事,破除“非福”(也就是坏事),以便来生能继续转世为人。“首应破非福”也是中观论中“二谛说”的“世俗谛”,即在世俗的立场下说的真理。萨迦派利用世俗之人的心理特点,作为其宗教宣讲的开场白,很容易被人接纳,恩格斯说:“创立宗教的人必须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众对宗教的需要。”(注:《马恩全集》 卷 19 第329页。)中观派世俗谛的作用是“为真谛而说俗谛的, 为绝对而说相对的,为涅槃而说世间的,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他们之所以承认世界的相对性,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否定世界的真实性。”(注:黄心川《印度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87年7月版 第229页。)萨迦派《道果论》的修习次第开宗明义地提出“首应破非福”,也正是为了这一目的。具体地说是为其“二断实执戏论和断无实戏论”作准备的。而落实在修习次第上,就是“中则破我执,后破一切见”。
   萨迦派认为行善作好事,虽能使人来世继续入“三善趣”,仍不能超脱生死轮回之苦。而要超脱轮回,还需“破我执”,“我执”就是人们在因缘和合、成坏无常、虚幻不实的五蕴生命体和法上执著有一个独立的常一不变的实体,如果把这个主宰者从思想上断掉,就是断除了“我执”。萨迦派的“破我执”,首先指破“人我执”,就是要认识到人我是由五蕴(色蕴、受蕴、行蕴、想蕴、识蕴)和合而成,人体自身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该派不仅用缘起性空的理论从正面论述了这一问题,而且对此还用推理的方法进行了反证:“若自蕴实有,则不观待任何因缘,须从最初易持为有,然此五蕴全部都是因缘而生,故无实有,如果思维即得决定。”(注:《土观宗派源流》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年11月版 第89、107、108、109页。 )这是说假如认为在离开五蕴和合的人身中或之外另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或“我”存在,这个实体或“我”应该是无始己有、恒常不变的,然而这种东西在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注: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 上海三联书店 1992年4月版 第109页。)。破除“人我执”,在人和人生问题上,达到佛家所说的正确认识“人无我”之后,还必须对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作出佛家的解释,也就是必须破除“法我执”。法,是与人相对的世间的一切现象和事物,在佛教中,“法我执”是世俗之人的一种迷妄之见,即认为诸法实有。“人无我”和“法无我”被佛家视为人生诸苦的根源,是必须加以破除的,而破除的方法在萨迦派中是一个由此及彼的推理过程,即:“一空性如何,一切空性亦复如是。”(注:《土观宗派源流》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4年11月版 第89 、107、108、109页。)但又不单纯是一个理论上的推理,而是要通过宗教修习,最终实现由“信”到“悟”,明确了不但人体,就是人以外的万物也是因缘和合,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佛教通过破除“我执”,最终否定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使他们对现世的执著变得微不足道,其目的就是引导人从充满爱、憎、怨、恨的此岸世界全身而退,走向神佛所提供的天地。这也就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为了使上帝富有,人就必须赤贫;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注:《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著作选集》(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84年11月版 第52页。)通过对萨迦派“破我执”的理解,我们发现,萨迦派和其它中观派一样,以缘起性空作为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方法论,其要义可以用苏联学者舍尔巴茨基《大乘佛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即:“一个依赖性的存在并不是真正的存在,正如借来的钱算不得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