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综论 >>

萨迦派哲学思想述要(3)

分享到:

   (二)断能取决的迷现(断除执幻现万物的心为实有的妄念)。萨迦派认为当修习到忍位无境分别三摩地时,“外所境之迷现则已遣除了”,而“内能取心之迷现”还未遣除,也就是说执心为实有的迷现还未断除。由此可见,萨迦派不仅认为认识的客体——万事万物是非实有的,其主体——心也是空的,非实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地勉力勤修,才能“证得佛果”。这种认识必须在宗教实践中参悟,是一个渐次的、有条理的过程:首先,通过修习,断除认为心体为实有的妄念,这样在意识中,执心、物为各自独立存在的二元体的错误想法大部分已去除,修持者已由凡夫变为圣者。但是与生俱来的迷妄、执著并未清除。第二步,通过修习,意识中的妄念、执著已完全消失,此时的心已超脱意识的物质之外(双离能所之心),“明相与智慧”亦并得生起,成为理学家们与所说的“理”相类似的至高真理。最后再经过一定的修习,各种“俱生无明”彻底清除,此时就可以“全无所障地显现而种清净之心的自性光明”。修持者的自性光明显现,也就意味着其佛性出现。至此认识的主客体合二为一,我佛合一,功德圆满。综上所述,萨迦派的“断能取决的迷现”是一种双向进行的思维:一方面,它逐步地否定了世俗之心的迷妄、执著、有自性;另一方面,又逐渐地从这种否定中肯定和抽化出自性光明的清净之心——佛性。肯定和否定在同一个思维空间中同时进行,直至最后。在萨迦派的理论中,心虽为同一个载体,但由于认识的再生,在认识的最后,发生质变,由凡心而变为佛性,这里的佛性被印顺法师概括为“意欲本质的客观化”(注:印顺《佛法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6月版 第148页。)。这是佛家的人性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大乘佛教(包括萨迦派)认识事物方式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神秘的直观性。大乘佛教讲究的是一种神秘的直接体会,这种体会是非概念的,它不遵循正常的思维规律。其最终目的是要摆脱现象生命而进入一种绝对宁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切感性的和形而下的思想都永远停止下来。所以萨迦派的“断能所取决的迷现”不仅仅是否定了执心为实有的观点,还出现了逻辑上的缺陷,最终动摇了佛教理论的基础。从萨迦派的“断能取决的迷现”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佛家所要求的认识,是意识的彻头彻尾地蜕变,是从意识到潜意识的再生,这一点和世俗认识问题的方式根本不同。
   总之,萨迦派的哲学思想是一个把印度哲学思想完全融合贯通并西藏化的产物,它的“首应破非福,次则破我执,后除一切见,知此为智者”关于修行次第的格言,为胜义谛而说世俗谛,是一个把心理学用在宗教说教上的良好范例。而且,萨迦派在“破我执”的过程中,既应用了缘起性空的佛教哲理,又使用了唯识论,且把二者结合的天衣无缝,这在其他派别中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