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藏传佛教 >> 综论 >>

活佛转世理论刍议(3)

分享到:

  佛教认为,众生都处在生死轮回过程的三界六道之中,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认为一切有情众生皆处在轮回生存的三种境界。根据生前善恶行为有六种轮回转世的趋向,所作之业有善恶之分,果报也随之不同,或为天,或为人,或为牲畜。《俱舍论》讲,欲界为具有食欲、淫欲所引贪的众生所居。包括“六道”中的天(三界诸天)、非天(阿修罗,与天为敌的一类众生,如毗摩质多等)、人、傍生、饿鬼和地狱,以及他们所依居的场所。色界位于欲界之上,为已离欲界贪而仍未离色界贪的众生所居,离不开物质,包括色界诸天所居四处十七种天③等。无色界,位于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包括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四定诸天。除净色意识外,全无相色,超离欲色两界贪欲,但尚有无色界贪。以上三界为佛陀通过多年禅定修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佛教善恶报应的基本理论和禅定修行的阶梯。佛教的生死轮回之说,并不是独立形成的简单的一个宗教观,它在内容上与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法印”和“三学”④等经过修行实践得出的基本理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对社会文化现象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复实践经验证得的佛教基本理论知识体系,而不只是个别的观点或理论。佛教着重实践,不着重空洞的说教,佛教的理论一点一滴都是实践的结晶。佛教认为三界六道之属,无一物不是随五蕴诸法因缘会合而成,分解而灭。包括一切客观物质现象和主观思想现象,即从微尘到大千世界,都时刻在运动流行着。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存在,世间万事万物,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都是互相依赖、互相联系、因果相续的共存。因此,宇宙万物都不能免于生灭变化的新陈代谢过程。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现实,不过是一切变迁着的现象的总和。任何事物在生灭代谢的变迁过程中,都和其周围的事物互相联系,并互相影响,因而发生息息相关的因果连续关系。这种宇宙万有,生灭变化,互相联系的规律,就是佛法所说的因缘关系,由于这个因缘关系,世界才有“成、住、坏、空”,生物才有“生、老、病、死”,思想才有“生、住、异、灭”等现象。而所有这一切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是“诸行无常”的现象,是暂时的、无常的,不是常恒不变的,前灭后生,相续不断。根据这个发展变化规律,佛陀总结出“四谛十二因缘”的理论。四谛主要以人生现象为根据,认为人生的全过程主要有两方面,即染(苦、集)和净(灭、道)。四谛里又以苦谛为根本,苦有八种:生、老、病、死、怨增会(互相仇恨,但却必须生活在一起)、爱别离(互相友爱,但却必须分离)、求不得(欲望不能满足)和五取蕴。这些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但人的欲望常违反这种规律,要求不老、长生等等,因而产生痛苦。人生是在充满这八种痛苦的环境中度过的。“集”是苦集,“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也就是说,造成苦的原因是集,集谛是对苦因的推究,致苦的原因是业和烦恼。人的一思、一言、一行皆是作业,作业有意业、语业、身业。在明白集谛道理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即业和烦恼。如能断除致苦的原因,可以避免受苦果,众生就有可能在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不再入六道轮回。消灭苦的道路和最后达到涅槃境界的修道方法是道谛。佛陀把这些方法归结为八种,即“八正道”。八正道是达到涅槃解脱为目的的修道方法和途径,其内容不离“四谛”。八正道又可以归纳为纲领性的“三学”之中,三学是学佛信徒应该修持的戒、定、慧,三学实际上概括了全部佛学的内容。“十二因缘”把众生三世流转的过程归结为因果相生、业报轮回的十二种因缘过程。它把众生轮回之苦的原因最后归结为“无明”,即众生坚信实实在在的“我”的存在(我执)和众生坚信外界事物有其实在的存在(法执),由于这个偏见,众生自然就会产生贪欲自私之心和索取、占有外物之举,因而作下业,堕入生死流转的因果循环之中。为了破除无明,求得解脱,佛陀用缘起说否定世界万物的实有,得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结论。

  佛陀的缘起说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由各种因素和条件因缘会合而生,也因这种会合的分离而消失。事物本身没有独立存在的本体,不是常住不灭的。所以说,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无常的。生命现象也是如此,一切众生都不过是“五蕴”的因缘会合。人的生命,即心或识是永无断灭的,它有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生命虽有生、老、病、死现象,和世界上的一切物体的存在和灭亡乃至世界的成住坏空一样,但死或灭并不意味着此物本生命的彻底断灭,而是变灭,生命是连续性的。人是有生命的物质,因而和其它物质一样,可以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但转变并不意味着彻底断灭。佛教所倡三界六道的轮回之说,它的理论基础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