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变奏:基督教信仰与禅宗理想(2)
时间:2008-09-08 12:40来源:学术论坛,1998年第3期作者:李启军 点击:
三
基督教信仰和禅宗理想都反对偶像崇拜。上帝曾亲口告诫圣徒:“你们自己看见我在天上和你们说话了。你们不可作什么神像与我相配,不可为自己作金银的神像。”(注:《新旧约全书•旧约全书》第70页,中国基督教协会1989年于南京印发。)至于中国禅宗所修的禅是不立文字的,不是用来谈论的,而是靠自我修持的,所以更无从谈起禅有什么具体形象了。这样的特点在基督教和禅宗本身来说,能够有效地维护上帝和禅的神秘性和无限性,于审美来说则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审美想象。审美不是如实地去认识或反映某个感性具体的对象,而恰恰是要在想象中超越客观对象,在与客体的交流中打破主客体的僵硬对立关系,在主客融合中实现生命的完善和安详和谐。
如果上帝或禅树立一个偶像,那么上帝或禅就会被这个偶像限制住了,本来可以被自由想象创造的无限性存在就变成毫无想象余地的有限性存在了。有限的东西是经不住理性的审视的,是无法让人无条件地无限地依赖和信靠的。只有不可以感觉器官所直接把握的隐匿的既不可证实亦不可证伪的想象的存在,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完满的、无限的。“只有不能被理性证明的存在,其实才不能被理性否定”(注: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第112页,东方出版社1995年8月版。),只有不能被理性证明存在的存在才能为人所信仰,只有为人所信仰的存在才能超越对象的范畴而成为目的。基督教对上帝的信仰,禅宗对禅的向往无不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成立的。神学家福路(A•Flew)曾讲过一个寓言:两个人见到一片天然的百花园,花草繁茂。信仰者说这里必有个园丁,怀疑者则说这里不会有园丁。于是他们拉上电网,找来猎犬等待园丁出现,但没有等到。信仰者仍坚信有一个园丁,他不可见、不可触摸、感觉不到电击,他从没留下味道、没弄出声响,他秘密地来照看他喜爱的花园。正因为信仰者坚信园丁无形、无声、无味,所以才无懈可击。福路讲这则寓言是为了说明上帝虽不可证实但也不可证伪的,正因此才可凭着信仰自由地发挥创造性的想象。但我们要说的是,审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审美如果是对一个具体对象的认识,那就不允许有想象,离开了想象那对象就永远只能是对象本身,在对象和主体之间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壁障那就不可能有主客之间的沟通、交融,没有主客体间的圆融无碍也就不可能有主体内心的安祥和谐,即也就不可能有美。所以,我们才说没有审美想象就没有审美,就没有美。这应该说也是基督教信仰和禅宗理想给审美的一个共同启示。
四
基督教信仰和禅宗理想包含着一种彻底的批判性。它们以上帝和禅为人们指明走向绝对完满和绝对自由的方向和道路,从根本上说恰恰是从功利世界和功利人生之外审视、批判功利世界和功利人生。这是基督教信仰和禅宗理想具有巨大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当然,与世界上所有哲学化宗教一样,它们的批判是立足在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之上的。通过树立信仰来批判现实,达到改造现实、拯救人类的目的,尽管带有某种幻想的色彩,却为审美的批判性提供了支持,并确立了审美的现实价值。
人类无论群体还是个体终究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在群体的层面上就是通过劳动使理性不断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并利用理性及理性掌握下的物质力量和大自然相对抗,但是大自然的残酷报复宣告了人类一方面必然继续不断地向大自然挑战一方面又必然在大自然面前败下阵来臣服自然的悲剧命运。人类不是一直在努力把地球建设成为自己的美好家园吗?但是人类没有在这个家园里得到安宁。在个体的层次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个体情感和群体理性不断对抗的历史,在这里,群体的理性战胜了个体的情感,从而也就夺走了个体的精神家园。个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为自己创造了物质的享受,却被放逐了自己的灵魂,同样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人们企盼着一种幸福的回家的感觉,得到的却是一种无家可归的无奈。灵魂处于一种遥无归期的放逐状态中,哪还能发现放逐路上的美妙景色呢?所以海德格尔感觉我们处于无神的黑暗之中。
悲剧命运的自觉是以人类理性的诞生为前提的。人类的理性试图把握并解救命运的悲剧性,“但人生的悲剧性是理性所把握不了的。理性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的人的实践力量的总和之上的,受历史局限的,人生的悲剧性却有超时代的性质,它本是时代难题的暴露。想把现实的一切都解释得清清楚楚的时代理性,当然解释不清本来就解释不清的事情。”(注: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第6页。)至于要解救人类的悲剧命运,那就更是理性独力难为的了。狄克逊说:“只有当我们被逼得进行思考,而且发现我们的思考没有什么结果的时候,我们才在接近于产生悲剧。”(注: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第7页。)我们想补充的是,当理性的这种努力失败的时候,就会有宗教出来以信仰的方式解救人类的悲剧命运。基督教教人信仰上帝,禅宗教人参悟本心。上帝作为存在于彼岸的最高正义和终极价值与功利世界的权威和价值相对立并在观念上加以否定,禅悟作为本心上的“我”的绝对肯定同时又否定凡尘中的“我”的感性存在。审美者在心中设定美的理想,并向着美的理想而塑造自我,开创世界,也正是对旧我的批判和对旧世界的抛弃。
五
但是,基督教信仰和禅宗理想毕竟孕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尽管它们闪耀着人类共有的生命智慧之光,然而又放射出不同民族精神的奇异华彩。
基督教的上帝信仰是设定在世界之外之上的,是物质世界之外的另一个具有精神实体性的世界。中国禅宗的禅的理想则是向内求索的一种生命境界。上帝被看成一个精神的实体,禅却是虚空的无。上帝常常给人以应许,禅却只讲自我开悟。因此,尽管上帝信仰和禅宗理想都是指向人生终极目标的,它们所指示的道路是一条,但却是反方向而行的。譬如在一个圆上设定一个点,两种力向着这个点背道而驰而最终必然都达到这个点。基督教教人向外求索达到圆满的审美人生,禅宗则教人向内求索达到自由的审美人生。同样是审美人生,一个是圆满,一个是自由;一个靠积极追求,一个靠潜心体验。
在基督教的哲学里,现实是残缺破败的,人生是有罪的,所以要靠上帝来求得圆满,要靠上帝来给罪人赎罪。在基督教的语言表达中,本来是设定的上帝却好像真实的存在,翻阅《新旧约全书》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时时处处都有上帝在审视人类、在拯救人类、也在惩罚人类(主要在《旧约》中)。抛开《旧约全书》中大量惩罚人类的所谓“圣行”,上帝和上帝的代表耶稣或劝人从善,或教人博爱,或为人治病去痛,或应许人所求,或向圣徒现身,或免治人罪,或赐人智慧,或给人信心,如此等等,似乎无不实证着上帝的存在。这样,基督教的上帝虽然无相却有名,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在信仰中实实在在存有,虽然凡胎肉眼的人只能在想象中与它相会却时时刻刻注视着人。这就使人无限地依靠、信赖着上帝。因着无限的信赖上帝而满怀激情地向周围的世界开放并最终向上帝开放,在无限的开放中忘却自我中心实现共同体的使命,告别塑造并禁锢个性的传统开创重塑并解放个性的未来,于流动着的此在中分享着存在的永恒,埋葬个体与个体相对抗的旧世界迎接爱力成就的新天地。一名话,基督教为人类设定全知全能、真忍真爱、至善至美的上帝作为人类期盼、依赖的精神目标,就是要给人类战胜自己悲剧命运的无穷力量,就是要鼓动人类用智慧和爱心不断开拓进取,在这积极挺进的过程当中领略到动态人生的真实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