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宗教比较 >> 其他比较 >>

国学之魂——中华人文精神(2)

分享到:


   人本主义 这是以费尔巴哈为主要代表所提倡的哲学思想。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反对宗教神学。儒家以人为本位的学说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也是相近、相通的。

   关于人文与科学(自然科学) 作为不同的学科,前者对象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人生应当怎样才有意义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价值理性,塑造理想的人,健全的人;后者对象是自然世界,物质世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提供工具理性,认识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提高物质生活。我们要提倡人文与科学的交渗,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互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这既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关于人文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是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见解。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在人文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以为两者完全等同,或者把两者截然对立,是两种片面的观点。应当看到人文科学有意识形态的一面,因为它也包含了对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同时也应当看到人文科学有超越意识形态的一面,因为它的取向是精神层面的怡情追求,道德完善,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以提升精神境界。它并不都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不一定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是不同于政治意识形态的。

   中华人文精神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潮有所不同 由于宗教背景和思辨形上学,西方学人一般视主体与客体为对立的存在,如灵与肉、心与物、人与神等的区别是绝对的,彼此是互相对立的。中国学人则认为上述两者不是截然区隔而是和谐统一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大传·文言》)认为人性是天或道予以的内在价值,能与外界存在相和谐。中华人文精神具有内在性特征。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人生活在世界上面临的基本矛盾有三个: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矛盾,由此导致的价值也有不同类型和层次。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类价值和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又分为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的自然价值。以下我们将着重以古代哲学关于人的价值学说为核心,来论述中华人文精神。

   人类价值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认为人异于动物,优于动物,具有高于动物的贵于己者的固有价值,至于人与天地、人与鬼神的关系,则观点不很一致,这些思想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人在世界上有无价值,价值何在?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十分关注的问题。他们着重通过三个方面,即与一般动物的比较,与天地的关系以及与鬼神的关系来彰显人有无固有的普遍价值,即人类价值的问题。

   与一般动物的比较 儒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人有“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孟子·告子上》)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者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又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同上)这是以人有道德规范和组合为群体生活来强调人类的价值。中国佛教与儒家观点不同,认为人类虽然在思维和能力上高于一般动物,但与一般动物是平等的,称为众生平等。这种平等是建立在两个理论基点之上的:一是轮回转世说,宣扬人与一般动物在轮回流转中互相转化,人做恶业可能在来世下堕而变为畜生,一般动物做善业可能在来世上升而变为人。二是佛性说,认为不同众生都具有佛性,也就是说,都具有成佛的本性、根据、可能性,都能成佛。有人会对这两个理论难以认同,但我们认为理论中所包含的思维取向——不同生命体的平等和生命主体的向上追求,有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有助于确立对动物的平等心,这是有启示意义的。

与天地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充分肯定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老子·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周易大传·系辞下》称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才之道”,“人”是天地人“三才”(“三材”)之一。《礼记·礼运》篇云:“人者,天地之心”,意思是说,天地无心,无思维智慧,而人是天地之间能思维有智慧的生物。《孝经》引述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此处“性”字同于“生”字,话的意思是天地之所生唯人最贵。南北朝时何承天反对佛教的众生平等说,强调“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达性论》)认为人为天地万物之灵,在天地间具有最高贵的价值。

   与鬼神的关系 儒家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的命题,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进》)对鬼神持存疑、疏远的态度,轻视鬼神之事,强调重视人事。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六十章》)这是以“道”取代了“神”,认为以“道”治天下,鬼神就不会侵害人,也就是说人的吉凶祸福与鬼神无关。道教、佛教都有一套宠大的鬼神系统,佛教认为鬼的地位比人要低。佛教的鬼通常指处于饥饿痛苦中的“饿鬼”而言,非指人死为鬼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