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六家七宗”为中心
一、引言
般若学是印度大乘佛教早期的重要佛学思想理论,其根本经典就是《般若经》。东晋是中国佛教般若学发展和流行的重要时期。般若学因玄学的兴盛而兴起,同时又受到玄学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东晋的般若学带有明显的玄学色彩。可以说,当时流行的般若学说,都是有意识地发挥玄学的观点。“六家七宗”的般若学就是东晋玄学思想在佛教思想中的反映,实际上,他们都没有真正、全面地把握佛教般若性空的理论宗旨。
二、“六家七宗”般若学的基本思想
所谓“六家七宗”,就是东晋时期佛教学者对般若性空思想的不同解释而形成的各种学说流派的总称。具体来说就是:道安为代表的“本无”宗,支道林为代表的“即色”宗,于法开为代表的“识含”宗,道壹为代表的“幻化”宗,支愍度为代表的“心无”宗,于道邃为代表的“缘会”宗。其中“本无”宗又有别支,即以竺法深为代表的“本无异”宗,连同上述六家,共七宗。
1、本无宗
本无家分为两宗,“本无”和“本无异”,前者代表人物是道安,后者是竺法深。这两家都确定“无”为万物的本体,否认现象的真实性,只承认本体空寂。所不同的是,本无宗认为本无是以无为本,而本无异宗则认为本无是无在有先,有从无出,从无生有。吉藏在《中观论疏》中说:
一者,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若宅心本无,则异想本息。┅┅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此与《方等》经论,什、肇山门义无异也。次,深法师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
又,《名僧传抄o昙济传》中关于本无宗有如下的论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象廪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为本无,非为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
从这两段引文,我们不难看出,以道安为代表的本无宗虽然讲“无在万化之前”,但更强调“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反对“虚豁之中能生万有”,而这一点正好是以竺法深为代表的本无异宗所要坚持的。前者完全是从本体论的角度立论,后者则带有明显的宇宙生成论色彩。可以这么说,道安的本无说,其理论要比竺法深的本无异说更高一筹,比较接近于般若学的宗旨。
2、心无宗
心无宗的思想简单的说就是“心无色有”,也就是心空境不空。本宗创于支愍度,唐代元康《肇论疏》说:
心无者,破晋代支愍度心无义也。┅┅“心无万物,万物未尝无”,谓经中言空者,但于物上不起执心,故言其空。然物是有,不曾无也。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者,正破也。能于法上无执,故名得。不知物性是空,故名失也。
元康对僧肇关于心无宗的评论所作的解释,应该是对的。他指出了心无宗理解般若空义的片面性,其可取之处在于,教人对于外物不要起执着之心,无心于物,从而使人获得心神上的安宁。但问题是,心无宗只破除了心识上的“有”,而没有破除外物的“有”,这就是“空心不空色”,没有认识到物性也是空的,这显然不符合般若的思想。对此,吉藏的《中观论疏》也有类似的解说:“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释云:经中说诸法空者,欲令心体虚妄不执,故言无耳;不空外物,即万物之境不空。
主心无义的除了支愍度外,还有竺法蕴、道恒等。其宗旨仍是空心不空境。慧达《肇论疏》说:竺法蕴法师《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象者也。有象不可言无,无形不可言有。而经称色无者,但内止其心,不空外色。但内停其心,令不想外色,即色想废矣。
由于心无宗主张心空而外物不空,这与本无宗的观点相矛盾,因而遭到了后者的攻击与批判,被指责是“邪说”。从义理的比较上来看,本无宗应该比心无宗高明一些,但心无宗还是有合理与可取之处,并不是能轻易驳倒的。当然,这两宗都没有完全契合般若性空的原理。
3、即色宗
以支道林为代表的即色宗在“六家七宗”中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本宗认为,“色”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故“色”的本质是空,不存在所谓“色”的实体。支道林曾着《即色游玄论》,论述“即色是空”的道理。吉藏在《中观论疏》中说:次,支道林曾着《即色游玄论》。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此犹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与安师本性空故无异也。
安澄《中论疏记》卷三有下面的记载:支道林着《即色游玄论》,云:夫色之性,色不自色;(色)不自(色),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彼意明色心法空名真,一切不无空色心是俗也。《述义》云,其制《即色论》云:吾以为即色显空,非色灭空。知不自知,虽知恒寂。然寻其意,同不真空。正以因缘之色,从缘而有,非自有故,即名为空,不待推寻破坏方空。既言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然不偏言无自性,故知即同于不真空也。
吉藏和安澄尽管提到了即色宗的基本主张,但其对《即色游玄论》的解释与评价,并不完全正确。吉藏认为支道林的即色义“与安师本性空故无异也”,安澄则认为和僧肇的“不真空”思想相同。事实上,支道林的即色义在理论上要比道安的本无义更成熟,他曾在《大小品对比要抄序》中表达了自己的般若学思想,并对道安的本无宗义进行了批评;但支道林并没有达到僧肇的水平,与纯正的般若学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否则,后来僧肇就不会在《不真空论》中对他的即色义进行批判了。
4、识含宗
识含宗的代表人物是于法兰的弟子于法开,此宗认为三界犹如梦幻,都由人的心识生起。吉藏《中观论疏》云:于法开之识含义: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
这就是说,宇宙万有都是梦中所现,为心识所变,众生由于神明不觉,所以认假为实,以梦为真,只有灭除惑识,了知“三界都空”,才能从生死大梦中解脱出来。识含宗的最大特点是否定了物质世界的实有,强调了精神(神识或心识)的功用,以心识为根本,把心识变成了一个实体,一个有自性的东西,执为实有,这当然不符合般若性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