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莲花》缘起
心是莲花是由居士自发组织建立的一个佛学平台。
《莲心论坛》交流
论坛事务区》 《莲心佛音区
莲心研修区》 《莲心红尘区
佛教人物
高僧|法师 大德|居士
信仰
菩萨信仰 诸佛信仰
您所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教理论 >> 大乘显教理论 >>

检视其他学者所理解的天台学(3)

分享到:


  依霍韬晦的看法,认为天台所讲的存有(实相),是种客观存在,未能就人的主体性来开显,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皆是智者说明存有构造的理论(28),而霍韬晦尤其特别强调一念三千本身是属客观存在。

  霍韬晦认为天台圆融三谛“空、假、中”是“辩证的综合”,只是顺思想脉络而来的语言,即智者大师只是以“空、假、中”三义来描述存有自身的构造,以显示它的上下交遍、对立及统一,此并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办证法本身是存有自身的活动(29)。而一念三千,是把心化为一切法,并非以心来统摄一切法,所以一念三千本身是以为客观存在为主,以心为从属的思维形式,如其云︰

  (一念三千)......,所以“具”的意义,并非以心来先摄一切法,而是把心化为一切法,这样倒过来看,一切法也就是心,心与法皆同一存在(30) 。

  又云︰

  由此看来,一念三千是以客观存在为主,以心为从属于思惟形式,与圆融三谛的路线相同。所以智者虽说一念心,但此心非根源义(31)。

  此中霍韬晦所要强调的是一念三千之一念心,仍是一客观存在,并非是根源义。

  由上述中,吾人得知霍韬晦是将天台之圆融三谛,乃至一念三千等皆视为客观存在。故由此来理解天台,而认为天台未能正视心识问题,以致于主体观念未能朗现(32)。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霍韬晦虽就客观存在来理解天台,而然其基本理路却是从主体性来处理问题。由此可知霍韬晦是主客交错之混合型。类似此型态的,像李燕蕙硕士论文《智者大师的实相论与性具思想之研究》及慧岳法师编著《天台教学史 》都可说是属于此类型。

  本章节有关学者们所理解下的天台之分法,为便于分类,将之分为三种──方法论、主体、客体等形式,此三种类型是吾人处理问题上所须面对到的问题,即透过知识论来处理问题,或透过对主体的探索,或寻求一客观存在的理体,或将主客融合一体,......来处理人类所面对的根本问题,此三种类型中,彼此之间多少有些关连,本章节之分法,是就所含之成分浓厚而作分类。非以笔者先有一套理论架构来套学者的观点。有些学者因其所探讨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套看法,或缺乏论证的情况下,很难作判准,且有时其观点亦是暧昧不清的,而这种情形,是很难作分类的,只好依其倾向之浓厚而 作分类了。

  而此分类以便于吾人对近代学术所理解之天台作一轮廓性之了解。

  注 解

  (1)   《华冈佛学学报》第七期,页106。
  (2)   〈对现代佛学研究之省察〉。见《狮子吼》27︰11,页3。
  (3)   参《心把捉の展开──天台实相观中心として》之第二章〈智颇にあける心把捉の主体性と超越性〉。
  (4)   参见〈龙树的生平及其影响〉(《谛观》54,43),及《吉藏》一书之第六章 。
  (5)   如杨惠南对天台五时教之了解,如《法华玄义》已在驳斥当时诸论师对五时次序之定执(参见大正33.812~813上)。所以,天台解释五时,是分通五时与别五时来讲,以避免吾人对五时教次序之定执。到了宋时,则又执五时之定说,所以到清明末时的荡山大师则又对此提出强烈的批评,认为已误解天台五时教之意(参见大正46.937中)奈何近代学者仍执五时之时间次序理解天台的五时教。(杨惠南五时教的资料,则是采自于《天台四教仪》,大正大正46.774下)。

  除了对五时教之误解外,天台智者大师对般若时(或般若经)的定位,并没有判定它只属于通教之教理,如杨惠南所谓一︰“从天台宗的“五时八教”的教判当中,明显地可以看出《般若经》只是“渐教”之中不究竟的“通教”而已,(参其著〈龙树的生平及其影响〉(《谛观》54.49)。这又时对天台五时八教的一大误解,在天台引述圆教教义时,也往往引《般若经》、《维摩诘经》、《华严经》为经证,更何况天台智者判《般若经》的教理是属通、别、圆等三教,此于《法华玄义》中到处可见。更谬误的是将四教配以诸经,藏教是阿含,通教是般若,别教是华严,同教是法华参(《吉 藏》页211注(69))。此误解不单发生在杨惠南身上,也是近代学者对天台五时八教之看法普遍之现象。

  其次,对于天台“实相”之误解,也是明显的例子,还有对三谛三观的理解(把智者评为别教的教理观行,理解成天台圆教的教观),诸如此类,真可说不胜枚举。

  (6)   如杨惠南于〈龙树的生平及影响〉一文中之注171所说,其云︰ “......可见智颇的三谛三观,完全承袭了《璎珞经》的思想。其特色是︰空、假二谛二观是不究竟之“方便道”,只有中道第一义谛观才是究竟的”(页77)。

  (7)   同上,
  (8)   同上,页77~78。
  (9)   同上,页78。
  (10)  同上,页51。
  (11)  参大正33.704下。
  (12)  也因为误把别教当圆教来理解,所以认为智者大师特别偏爱中谛,如其云︰“智颇的三谛三观,虽一再强调“即空、即假、即中”,亦即三谛成一谛时,此一谛可以是空谛,也可以是假谛成中谛,但实际上佛特别偏爱中谛”(见〈龙树的生平及其影响〉,《谛观》54、77)。
  (13)  参《台大哲学论评》第九期,页82。
  (14)  同上,页82~83。
  (15)  如〈天台智者大师的如来性恶之探究〉云︰“总之,“照”、“遮”、“双遮双照”是天台辩证法之三支,相当于西方辩证法的“定立”、“反定立”、“综合”的三极,尤其“综合”这一极,具有“上扬”的作用,“双遮双照”也一样有这种作用,( 《台大哲学论评》第九期,页83)。
  (16)  见易陶天著〈黑格尔哲学与天台教观比较论析之一〉(《内明》97,5下)。
  (17)  由于引文过长,本文不加引录(详请参《内明》97,5下~6)。
  (18)  参同(16),页6。
  (19)  参〈黑格尔哲学与天台教观比较论析之二〉(内明98,8~21)。
  (20)  参〈黑格尔哲学与天台教观比较论析之三〉(内明99,17~27)。
  (21)  参《绝对与圆融》,页362。
  (22)  同上,页388。
  (23)  同上,页362。
  (24)  同上,页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