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智者所传三种止观[1]中,以《摩诃止观》所讲的“圆顿止观”最为重要,最能代表天台佛学的宗旨和特色,总摄天台佛学的精要,是“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止观》卷1,第1页)“定慧兼美,义观双明,撮一代教门,攒法华经旨。”(《大正藏》卷46,《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以下简称《辅行》,湛然述,第142页)天台宗最重要的思想“一念三千”就是在《摩诃止观》中提出来的。本文疏释《摩诃止观》一书中“一念三千”思想,力求把握“一念三千”思想的精义实蕴,纠正一般片面的和表面的认识。
一、实相
“圆顿观,从初发心即观实相”,(《大正藏》卷33,《法华玄义》〈以下简称《玄义》〉卷8,第806页)圆顿止观实是实相观。《法华玄义》以五重玄义“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释《法华经》,其中“明体章”即以“实相”为《法华经》之体,亦为一切诸法之体。“体者,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玄义》卷8,第779页)“释论云,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同上)诸法实相是大乘经论所明之根本理论,统摄一切佛教义理,也是区分佛法与外道之根本标准。佛教实践亦以证悟诸法实相为最高目的,并且只有成佛才能彻底通达诸法实相,所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正藏》卷9,《法华经》第5页)圆顿止观之为圆顿,即在直接观诸法实相,契入不思议境界,如前所引“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欲明圆顿止观,首当明天台实相论,而天台实相论也只有在圆顿止观中得到落实与证成。
诸法实相之第一义,佛家经论所同指为不可思议境界,如《法华经》所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因为思议言说乃属理性了解之事,属闻思之慧,而实相第一义乃指离言思绝分别之亲证境界。相应地,圆顿止观之第一义亦不可说,亦为不可思议之亲证境界,“亦纵亦横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纵非横求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止观》卷5,第54页)然此不思议境界亦不离思议,“即世谛是第一义谛”,(同上,第55页)盖思议是开显不思议境之必要途径“先明思议境,令不思议境易显”,(同上,第55页)故智者一方面如龙树《中论》破一切法执,明“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不可得”,(同上,第54页)一方面又表示,若能通达四悉檀因缘,[2]以慈悲方便亦可“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同上,第54页)此即圆说,圆说是“终日说终日不说,终日不说终日说”(同上,第55页),即破即立即立即破,若不通达,四句皆非;若能通达,四句皆是。
圆顿止观即是实相观,此是总说,尚不能见天台思想之特色。只有到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中展示“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之“三谛圆融”不思议境,于一心中同时观诸法即空即假即中的圆境,以“一心三观”而证“三智一心”,天台圆顿止观方成立为圆满的系统,“所照为三谛,所发为三观,观成为三智”(同上,第55页),从境、行、果三方面成立了圆顿止观的系统理论。
依说明诸法实相的方式而有大乘佛教各别不同的缘起义理系统,而圆教之所以为圆教,圆顿止观之所以为圆顿,皆依天台圆教独显之“一念三千”性具实相论。“诸大小乘皆云心生,以教权故不云心具”,(《辅行》,第296页)性具思想是天台圆教义理发展之极致,是智者大师晚年成熟的思想,它已成为天台圆教思想的标志而使之与其它宗派的缘起思想分别开来。
《摩诃止观》卷五有一段对“一念三千”思想的经典论述: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止观》卷5,第54页)
又《法华玄义》卷二:
“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五阴种种国土。”(《玄义》卷2,第696页)
此处以十法界(六凡四圣),三种世间(五阴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十如是(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相配合组成“三千世间法”,虽有一种解释方法上的创造性(余经论所无者)然就我理而言,此三千世间之说只是一种方便权说,若圆说则说为三千法亦可,三万法亦可,无量法亦可,此不可执着名言,就其精神实质言,则三千世间法不外是“一切法”之代名词,“十如是”是对诸法缘起差别之概括。欲明“一念三千”之义蕴,关键不在三千法上,而在明“一念心”和“性具”两概念,由此两概念可决定天台“性具实相论”之特质。
二、一念心
“一念三千”是从实践观心的角度而方便言说“一念心”,因为“一切阴入皆由心起”,“心是惑本”(《止观》卷5,第52页),而在“心”“佛”“众生”三法中,“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心则为易”(《玄义》卷2,第696页),故从止观实践的角度,言观心为本,说一念三千不思议境,而究竟言之,则“一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阴一切阴,一切阴一阴,非一非一切,一入一切入,一切入一入,非一非一切”(《止观》卷5,第55页),实是诸法互具,一法一切法,不仅一念三千,亦可说为色三千,一声,一香,一味,一触皆具三千,故“若圆说者,亦得唯色唯香唯味唯触唯识,若合论一一法,皆具足法界。”[3]此一法一切法,一切法一法,诸法互具互摄,是圆教根本的思维模式,这里实际上智者吸收了《华严经》的法界圆融思想,因为天台判教理论中《华严经》“用别圆两教”(《四教义》,见《选编》第130页),其中的圆融思想属圆教,而其兼说菩萨次第修行的隔别不融属别教,故华严圆融思想是天台圆教思想的一大来源,智者亦常引用《华严经》文。华严是别教之圆,法华是同教之圆,谈圆理是一,而此谈圆之基础不同。由佛法身境界海印三昧之显现谈法界缘起之圆融高妙,则隔历其余九界不融,此是别教之圆;由十界互具而言一一法皆是佛法,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则是法华同教之圆。可以说,别教之圆是偏重于佛之自受用境界的究竟圆满,而同教之圆是偏重于慈悲化他的济世本怀。若是独显自身境界之圆妙而与众生隔别开来,则普度众生的慈悲事业无法开展,只有在本迹融权实一的互具互融模式中才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纯就圆理而言,华严与法华无别,一法一切法之圆融模式下必导致十界互具,华严之圆融模式实是天台性具思想的一大来源。